比较文学的学科导向和问题导向.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比较文学的学科导向和问题导向

中国比较文学 2009 年第 1 期 (总第74 期) 研究成果相当有限。而中国学者从 20 世纪初以来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是建 立在了跨越文化、跨越语言的文学理论比较研究起点上,即所谓“文艺学 诗学”的范畴,并且出现了《谈艺录》、《管锥编》这样的巨制鸿作和众多 成果。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比较诗学界 30 年的努力,总的趋势是 从非学科化零散研究向学科化的系统研究整体推进,尽管众声喧哗,泥沙 俱下,但一条基本向上的演进线索和范式构建轨迹还是可以辨认的。譬如, 从理论概念范畴的简单 1+1 配对式(如迷狂与妙悟)比较,走向共同论题 (如言意关系)的多方对话式探讨;从以西方理论为范式去“整合”中国 文论,到寻找“相切部分”和“共相”的交集互补;从野心勃勃的要建构 统一“普世性”理论,到主动解构自身,尝试去搭建包括非西方理论(如 印度,日本,阿拉伯)在内的,具有文化差异的多元复数理论的对话平台; 从借助赛义德“理论旅行”的概念,倡导开展“国际诗学关系史”研究, 进而认识到当今世界理论本身的跨学科、跨语言和跨文化特性,从而倡导 广义的,包含文化思想史反思的比较诗学研究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比较诗学研究的确具有自己特殊的价值取向和问题 意识,并且正在摸索自己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路径。而事实上,任何地区和国家 民族的文学理论,即使是盛极一时的现代西方理论,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化的 时代,在文学和文学理论生产、传播、消费和评价具有文化共创特征的现代语 境中,都将会遭遇到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理论失效和通约性困扰,都将面临 对话沟通的迫切需求,因此,认真总结中国本土比较诗学的研究经验,对于国 际比较文学在 21 世纪的未来发展,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在这方面,我们 当然比巴斯奈特和斯皮瓦克更了解我们自己。 参考文献: [1] 韦勒克. 比较文学的危机[A].张隆溪. 比较文学译文集[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比较文学的学科导向和问题导向 刘 康 (上海交通大学 人文艺术学院,上海 200030 ;美国杜克大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01 (2009 )01-0032-4 • 就苏珊 巴斯奈特对比较文学的反思而言,她提出的关于学科和方法 的观点是很尖锐的:“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都不应该看作是学科:它们都 ·32 · 刘 康 比较文学的学科导向和问题导向 是研究文学的方法,是相互受益的阅读文学的方法。比较文学的危机,源 自于过分规定性与明显具有文化特殊性的方法论的结合,它们实际上并不 具有普遍适用性,也互不相关。”这位英国学者看来对于学科和方法的问 题比较敏感,她的提法指向学科和方法问题背后更大的背景。这个背景的 两个关键词是“特殊性”和“普遍适用性”,或“普遍性”。这两个关键词 包含了知识界关注的当代文化思潮和动向,也同时包含了全球化语境下的 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动向。 简言之,在当前这个全球化格局下,现实世界转型的主要特征是发达 / 的民族 国家如西欧、北美和日本要通过经济全球化(跨国资本、知识经 济、信息高速公路等)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发展中国家则要通过 / 全球化来取得发展的权利和空间。这其中,传统民族 国家间的利益诉求 的差异与矛盾是非常大的,表现在经济上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化来化去, / / 利益的最大受益者依然是民族 国家,如美国、日本,或民族 国家的利益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