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不是理论游戏..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批评不是理论游戏.

文学批评不是理论游戏   摘 要:如今,在网络开放而自由的话语空间中,总有一些文学评论的独到声音,让人不禁眼前一亮。传统批评家们越来越失去了曾经的话语权。如何才能重新确立批评家的地位,必须要从放弃理论游戏做起 关键词:文学批评;批评家;理论游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08-01 《纽约时报》“批评为什么重要”系列笔谈中史蒂芬统文学批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在诸如亚马逊等网站上,我们随处可见普通网友读者对各类书籍的评论。在开放而自由的话语空间中,总有一些独到的声音,能让人不禁眼前一亮。倒是批评家们越来越失去了曾经的话语权,丢弃了作为文化仲裁者的地位,走到了无人问津的边缘 无论我们怎样从不同角度去言说,为网络辩护或为批评家们辩解,变化终究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文学在每一个时代都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上个世纪诸如埃德蒙,文学批评并不像纯粹的理论那样深邃,也不像文学作品那样能够直接给人审美愉悦。于是,相比不断有突破性进展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显得力不从心。一些批评家们对于全新的文学作品和现象态度暧昧,玩弄着理论名词,看似眼花缭乱,实不过将理论概念套用到批评对象上 文学之为文学,必有其超越当下利益关系作为艺术的本体性规定和审美原则。20世纪以来,从杜尚的小便器到曼佐尼的“艺术家大便”,艺术越来越朝向着不知所云的方向发展,而批评家们非但没有说出自己感受和判断,反而默认了这样的趋势,并提出种种解释理论为之开脱。于是,在那些宣告“艺术终结”的高声呼喊中,文学也不可幸免地落入了“终结”的行列。读者不再从批评家那里获取关于作品的判断,因为在那些客套之外,批评家无法提供有力和独到的见解 反观中国文学批评的实际问题。目前,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这块异域土壤上几乎成为现代中国文艺生活规模化的批评范式。换言之,由于当下中国无所谓理论“制造”,更谈不上理论“出口”,学术价值与理论深度某种程度上依赖于那些艰涩而遥远的西方理论话语。与其说是在运用理论展开批评,倒不如说是纵容理论绑架了批评。现在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诸如“从某角度看某作品”“某作品的某理论阐释”这一类的文章,这类文章本应是为审视文学作品打开新的视野,从而发现其价值。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众多批评只是在演绎着术语的游戏,随着各种理论风起云涌,批评更多地停留在空洞的理论关怀层面,它更多地像是一副与世界接轨的动人而优雅的姿态 当前文学批评生态陷入“为理论而理论”的混乱境地:理论不再是求真的利器,反倒成为求用的工具。任何一种西方理论都有其产生的原初语境,这些语境同时也限定了它的适用范围。如果功利性地使用这些理论,难免有囫囵吞枣之嫌。或者说,理论使用如同画蛇添足,其目的只是为了让研究结论看起来更学术、更洋气,这势必导致理论本身的游戏化倾向 其实,批评语言的专业化本该是批评趋于成熟的表现,但问题在于好的批评不该是“六经注我”或“我注六经”的模式。80年代方法论热、文化热和90年代后现代、文化研究的介绍,从文学批评方面看,收获却并不见得理想。回顾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中的各种理论,大概没有一种是中国批评家自己的发明。我们并不应否定对外接受这一文学批评的建构途径,但感到也应该反思,为什么中国的当代文学批评总是在这样一种维度中建构自己,而不能有多种途径 做文学批评的出发点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对批评理论熟悉;另一种是对作家作品熟悉。这两种批评涉及到理论问题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西方文学理论提出的问题为当然的理论问题,很少有批评家以文学创作问题作为思考的切入点。所以,就理论的现实敏感性而言,文学批评总让人感到隔了一层,往往是因为有了某种西方理论在先,然后才出现针对中国创作现实的问题思考。各种思考仿佛都是被理论制造出来的,而不是从实际遭遇到的问题的研究中,提炼出理论。当然,有些批评家对这种外来理论先入为主的现象有所不满。我们可以经常听到一些人也在谈论,要注意批评对象的特殊性 从当下看,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文学作品纷繁多样,电子书刊在网络上随手可得,文学批评也势必要借助网络传媒的大众性才能得到有效的传播,而大众传媒也需要用文学批评来提升自己的品位。艾略特说:“(批评)应该永远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略言之,这一目的就是解释艺术作品和培养审美感。”经典典律随着时代进步而变化,批评家们需勇于做出裁决,判断和预言,摆脱学院派的理论,回归到理论产生之初的背景和时代中还原问题,进而审查理论语言对于批评对象的阐释力。做到以上两点,都需要评论家应当具有对文学作品极度的敏感,对文学艺术最微妙的感受,正如史蒂芬 参考文献: [1]The New York Times. Beyond the Critic as Cultural Arb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