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中国当代诗二首2 (2).ppt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遥望……》 作者:曾卓 “我看到音乐的三种成分:脆弱、力量和痛苦。”这是波兰当代著名诗人扎加耶夫斯基的一句诗。而在扎加耶夫斯基和曾卓的诗中,就流淌着这种来自肖邦音乐的血液和禀赋。因为爱、善良和敏感,也因为在历史的强暴下对一种精神价值和语言价值的坚持,所以,他们“痛苦”“”脆弱“,然而这种脆弱如此的深刻感人,并富有尊严。让我们在诗与音乐的结合中,再一次与人类灵魂中那些最好、最深刻感人的东西相逢。 曾卓(1922--2002),祖籍湖北黄陂,生于武汉。上中学时即开始写诗,抗战期间辗转重庆、上海等地,出版有诗集《门》(1994),为年代前后“七月诗派”有影响的诗人之一。1955年起,被划为“胡风集团”分子,遭受到长大20多年的极不公正待遇,复出后先后出版有诗集《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曾卓抒情诗选》及诗论随笔集《美的寻求者》《听笛人手记》等。 曾 卓 曾卓上小学和中学时即爱好文学和诗歌,读过戴望舒、何其芳、臧克家等人的诗作,并在他们的影响下写出了一首题为《生活》的诗:“生活像一只小船,/航行在漫长的黑河。/没有桨也没有舵,/命运贴着大的旋涡。”这还是一个14岁的少年写 的诗,颇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但没想到的是,它竟成为诗人此后大半生的写照。 自30年代未期,在抗日救亡的浪潮中,曾卓开始发表诗作,他受艾青诗歌的影响,并陆结识了邹荻帆、绿原、冀汸、阿垅、牛汉、鲁黎等“七月派”诗人。“七月诗派”是以文艺理论家胡风主办的《七月》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它形成在民族危难的年代,强调对现实的“搏击”和拥抱“,该诗派诗人们的创作大都以深重的忧患意识和现实郁愤色调著称。 没想到早年的文学活动尤其是与“七月派”的关系 诗人带来了巨大的不幸。1955年,在当时反“胡风 反革命集团”运动中,曾卓被划为“胡风集团骨干分 子”,先是被隔离审查,后被逮捕,在监狱里单独 监禁两年。因病保释后,被下放劳动改造。1961 年恢复工作后,不准发表作品。1966年“文革”开 始后再次受到批斗,并被下放劳动… … 然后,在这难以置信的劫难中,诗人一直保持着 对生活信念。1970年,他在人生最困难的日子里 写下了《悬崖边的树》一诗,它写一棵孤独、寂 寞而又倔强的、被吹到悬崖边上的树:“它的弯曲 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 · · · ·”这首诗成为曾卓的 代表作,在“文革”结束后感动了无数的人的心 灵。而在这之前的1962年,在人生的苦难中诗人还写下了这样一首极为感人的《有赠》: 我全身颤栗,当你的手轻轻地握着我的, 我忍不住啜泣,当你的眼泪滴在我的手背。 你愿这样握着我的手走向人生的长途么? 你敢这样握着我的手穿过蔑视的人群么? 你含泪微笑着的眼睛是一座炼狱, 你晶莹的泪光焚冶着我的灵魂, 我将在彩云般的烈焰中飞腾, 口中喷出痛苦而又欢乐的歌声· · · · · · 这一切,都是我们理解《我遥望· · · · · · 》这首的前提。世界的存在是为了一本书,虽然诗人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太重! 朗诵全诗,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谈谈自已对这首诗的理解。 1、曾卓的诗总是在历史的沧桑中来展开对人生的沉思,《我遥望》从漫长动荡的人生中提取的两种不同的“遥望”分别指的是什么? 明确: 在这首诗中,诗人展开了对他整个一生的遥望和沉思。诗中的两种“遥望”之间,显示了一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如果说生活像海洋,诗人的艺术概括力就在于他从岁月中提取了两种不同的“遥望”:前一节是年轻时对“六十岁”的不无好奇的猜想,对未来的遥望:后一节是一个惊涛骇浪中的“过来人”在其“到达”后对过去岁月的回望和反思。 前一节的“遥望”写出了年轻时代的可爱,而后一节的“遥望”给全诗带来了无尽的重量和感慨。对漫长而充满磨难的一生的超越和感叹都产生在这“回头”的一瞬,正是在这一瞬,“遥望”被改变了方向,漫长的一生变得清晰,年轻时代那个向未来热情遥望的自已出现在视野里,遥遥在望而又遥不可及,因为在两个自已之间,已隔开了一道茫茫的历史的海洋。 我们不能不惊叹于这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两个不同的“遥望”,已在诗中成为一种相互的遥望,过去与现在之间因此而展开一种不无艰难的自我辨认和对话。 2、为什么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的前面使用了“异国”的字眼?为什么第二个比喻中的”故乡”会消失在”迷雾“中? 明确: 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前面使用了“异国”的字眼,那是因为年轻时遥望未来,颇有点“少年不知愁滋味”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