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县五里街的历史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永春县五里街的历史文化 五里街在永春县城西邻,因为从县城的城隍庙至五里街的新亭路总长达五华里而得名。街的南侧是碧水回旋的桃溪,北侧是馥郁葱茏的金峰山,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清朝同治年间称为丰岑头,民国年间改称五里街。宋朝至清朝,分属民康乡鸣琴里二十都、慕仁里二十二都、集庆乡和风里二十四都和二十五都。民国时期属第一区、西安镇。新中国成立后,分属第四区、第十一区、第十二区,1958年隶属城关人民公社,1961年划分出成立五里街人民公社,1986年恢复五里街镇建制至今,如今西安、华岩、儒林三个村改称居委会,仍然归属五里街,民间所称七境十三柱就是在西安、华岩。而仰贤、大羽、埔头、高垅、吾东、蒋溪等七个村亦属五里街镇管辖。下面就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作简要的介绍,以飨读者。 ??? 一、史实拾微: ??? 自从永春建县以来,已经有1000多年来的历史了,境内的文物古迹很多。而有“商贾辐辏”之誉的五里街,其悠久而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景观同样引人注目。先就五里街古代生活遗址、古墓葬探索来谈谈。 ??? 1956年,厦门大学考古实习队到永春县进行调查,在五里街及周围小山上,发现三处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其中五里街占二处。一处是九兜山、康山遗址,在五里街的九兜山、康山(万春寨)及其支脉,范围比较大,有石器、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印纹硬陶和釉陶等碎片出土。1958年文物普查时,又在康山上采集到陶环、陶罐和陶豆等器物。另一处是在五里街埔头小溪对面的大宗山和附近的许厝山、铜鼓山东北面山坡上,有石器和陶器等文物发现。 ??? 1966年2月,永春一中在金峰山南麓建操场,发现唐永徽二年(651年)砖实墓3 座、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砖室墓1 座。其中前三座随葬品以青瓷为主,釉色光泽,胎质坚硬。器物有灯、(镌焦)斗、三足炉、砚台、虎子、五盅盘、唾盂、插器、托杯、双耳罐等105件,器形之多样化,为福建省唐墓所仅见。据考证,墓砖有(贞观廿一年)647和(永徽二年)651年字样的及另两个墓葬,很可能是陈后主之子陈镜台等三个太子及皇叔的墓葬。(详见另文) ?历史史实:隋文帝释陈兵为民、林俊起义、真武公进金峰殿保农民起义军。 二、商业文化: 自从隋唐以来,永春早就有官田市,这是现在五里街一带,范围包括儒林、华岩、西安。至明末,继官田市逐渐衰退后,商人为了便于经商,在“许港”岸边以东丰岑头形成集市,范围不断扩大。《永春县志》记载:“清同治元年(1862),建丰岑头街。”建成了宽三米左右的卵石街道,两侧为一层的店铺,包括七个“境”,即飞龙境、廻源境(又名迴龙境)、丰龙境、德政境、中央境、观音亭境、明秀境。这七境,实质是七个商业区。古街市场的建成,是邻县德化、大田、漳州、安溪、南安、仙游的山货通过人工肩挑,远至泉州的海产品,通过木溪舟船牵夫运载,从许港上岸,在丰岑头街进行山海货物交易。丰岑头街成了山海货物的集散地,是当时永春最繁华热闹的贸易市场中心。而街市后的十三个自然村落称为“十三柱”,即溪仔坂柱、新亭柱、阔庭柱、山仔兜柱、厚德柱、后房柱、高田洋柱、金峰柱、玉塘柱、宫口柱、新溪柱、新路头柱、真武佃柱。这样,十三柱实质是商业区近邻的农村。“七境十三柱”就是以七境为中心、以十三柱为依托的商业网络,而最繁荣的丰岑头街因离县城五华里,而称为“五里街”。而许港码头、十三碣、海客巷、四角井、中街、阔庭巷、巴刹等,在过去都是最为繁华热闹的地段,商店林立,人口稠密。(详见另文介绍) 1917年十月初四夜,五里街失火,烧毁店屋34间。五里街从灾难中获得新生,民军王荣光发动民众建二层土木砖柱骑楼,扩宽街道达九米宽。可通大车,从“丁”字街到新亭路口称为大同路(俗称中街),非常繁荣热闹。1920年,因 为市场扩大了,街道延续到吴厝桥,称为新街(今西安路)。而从大同路的丁字街口到西安桥的这段街道称为民生路,解放后改称西安路。从“丁”字街头往东至儒林统称为“街尾”。 “七境十三柱”的商人和民众,为了祈求神明保佑生意兴隆和五谷丰登,虔诚敬奉神佛观音,华岩室成为七境十三柱的民俗活动核心,一直延续到现在。近来五里街城改后,新增新车路境、单面街境和许港柱、埔头柱,也反映了五里街城乡的变化。 农业文化:仰贤辜氏种蔗和制糖、茶叶、柑桔、白云芥菜 名业名人:百年名业(三点水打铁、吉安堂健脾散、参玄堂茶饼、万安酒店、(名人略)货物交换市场、邮电、水电、银行、 三、民俗、宗教文化: 五里街七境十三柱,不仅是以“境”为中心、以“柱”为依托的商业活动网,还是一种民间形成的民俗、宗教活动网,一直辐射到附近的广大农村。在这里,有众多的民俗、宗教活动场所,如华岩室、真武殿、真宝殿、义烈殿、万春寨、西门宫、高龙宫、龙湖岩、天妃宫、火成庙、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可以说举凡儒道释和从海外传入的基督教、天主教,都有其活动的场所,展现了五里街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