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东千年古镇文化探究.pptx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东千年 古镇文化探究 2017-6-2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2017-6-2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团队成员 谭江林教授 指导老师: 小组成员: 郝金龙 易诗佳 张佳明 郑梦龙 2017-6-2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探究项目预览 水东古镇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 主要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探究成果 探究结论 探究背景 2017-6-2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探 究 背 景   水东镇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连续两届全国文明镇、安徽省重点中心镇、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镇、最佳旅游乡镇、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全省首届科技创新示范镇,首届宣城市十佳美丽乡村之首。 水东镇是一个有着1100多年历史的古老乡镇。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初期,该镇境内海拔500米高的长番岭(今名茶花岭)已形成繁华街市,后为战争所毁,镇街市迁至现址,由于其位于水阳江的东岸,故名水东镇。水东镇依山傍水、古迹众多,除了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老街外,还有晋朝古寺红庙、唐代古刹宁东寺、宋代花戏楼、明朝的百步三道桥、清代的圣母教堂等等。还有形成于300万年以前,现为3A景区的碧云龙泉洞。历代名人杜牧、刘禹锡、梅尧臣、施润章都留有大量赞美水东的诗文。当代美学大师王朝文、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都曾为古镇水东题词留念。 鉴于此背景下,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千年古镇——水东镇做一个比较详细的实地考察,这也有利于对徽州文化以及水东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2017-6-2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一:主要数据及来源 首先,通过互联网和翻阅书籍查阅有关水东的相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筛选。 然后,通过实地走访,获得第一手资料,对需要调查的地点进行询问并拍照。充分了解其历史及文化内涵。 2017-6-2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水东镇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境内,因处水阳江东面而得名,西北距宣城市区约30公里,与广德、郎溪、宁国交界,是宣州区东大门,人口3.3万人,辖9个村、1个社区。水阳江沿镇西南流过,皖赣铁路隔河相望,距水东货运站仅4公里。104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水东镇始建于唐代,有10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现有明清老街及宋代山庄。万历五年(1577年)刊行的《宁国府志》卷六《方舆志》亦载“水东山有市”,以及“句溪……又北为水东、水西,有戴村渡”。结合对镇上现存部分明代建筑的考察,可知水东得水阳江航道及附近数条陆路通道之便利,在明代中后期已为皖东南重要的水运码头。 2017-6-2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建筑文化 第一章 水东历史街区有四条主街:正街、横街、上街头、下街头。主街(图一)与其他街巷(图二)共同组成网络状的街市格局。街道由青石板和卵石铺成,总长约1350米,宽度在4米左右,部分路段保留了车辙痕迹。在正街中部东侧有一小型过街楼,名水龙会(图三),是旧时存放消防设备之处。 2017-6-2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图一:主街 图二:街巷 图三:水龙会 2017-6-2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水东镇的历史建筑整体上受徽州的影响。水东是商业性市镇,故其建筑多是前为商铺,后为作坊或住家。底层门面较高,多为木板门,外砌条石台阶。建筑主要架构为木质材料,多为二层(图一)。外墙由青砖砌筑,多涂刷为粉白色,屋顶铺灰色小瓦(图三)。封火墙较大,俗称“马头墙”(图二)。 图三:普通民居 图一:商铺兼住宅 图二:马头墙 2017-6-2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十八踏”是水东对外的必经之路,系用当地青石砌成的十八级台阶,因而得名。直通水阳江。十八踏下一道井是青石砌成的方形古井,井下有一个20余米长的水池,一座石拱小桥划分用水类别:桥上饮用,桥下盥洗。井水清澈甘冽,终年不涸。一道井,因乾隆爷微服至地,渴饮泉边并御笔赐名“十八踏”而名噪一方,古镇也因帝王的造次而显山露水。遂有用事者刻碑志事,錾雕对狮囿于井侧,威加四乡八邻。 十八踏 图一、图二、图三均为十八踏周围景观 2017-6-2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五道井”是旧时水东镇上的主要水源,位于历史街区西缘,井栏是青石砌成,井外也有大型青石水槽,居民都在此洗涤,现一至四道井仍可用。 它们分布在老街的主要出入口,自十八踏沿后街依次排列,每道井相距五十余米。十八踏下为五井这第一道井,水井结构全由青石砌成,成方形。井下部建有长二十余米的淘洗水池,一道石拱小桥落在井之间,从而划分了用水类别。桥上饮用,桥下盥洗。井水为地下泉水,冬暖夏凉,清澈见底,甘洌可口,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终年不涸,流水潺潺,汇集于沿井水河,流入长江支流水阳江。“五道井”经历了百年沧桑,虽然古镇现在有了自来水,但这里的人们依旧使用着她,古镇的人们都说,还是井水甜! 图一:二道井 图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