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诗歌中家庭与日常生活主题.docVIP

当代美国诗歌中家庭与日常生活主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美国诗歌中家庭与日常生活主题

当代美国诗歌中的家庭与日常生活主题   摘 要:当代美国诗歌强调生活就是诗,诗就在生活之中。人们可以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意义,从而具有审美的眼光,提升日常生活的品格,减轻日常生活的压抑性和枯燥性,在日常生活的感性丰富性中寻找自我、寻找意义,在爱中寻找力量,将琐碎的家庭生活变成修身体道的神圣仪式,确证人作为感性本体的存在 关键词:当代美国诗歌 家庭 日常生活 感性审美 当代美国诗歌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对家庭与日常生活的关注。2002年,美国著名文化研究学者本言中指出,“我们正进入一个关注日常生活的学术时代”{1}。加拿大学者迈克尔“日常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基础,人类所有的高级活动,如抽象的认知和实践性活动都需要在这个日常基础上进行。”{2}这一思潮是对宏大叙事的反叛,也是对文学传统的继承 从文学史上看,家庭历来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从古希腊作家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俄瑞斯忒亚》、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与《李尔王》,再到当代美国剧作家田纳西推销员之死》,家庭关系的阴暗面激发了许多作家们的灵感,使他们写出伟大的戏剧。舞台具有物化的力量,这使其成为一种社会认同的媒介,用以探索导致家庭不睦的张力。而抒情诗因其主观色彩浓厚,鲜少被用于表达家庭关系的主题。直到20世纪中叶美国“自白诗”兴起,罗伯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的变迁,同时促进美国文化发生更大的改变,主流诗人――即便是那些与自白诗关联甚少的诗人――也有可能以坦然的态度去描写家庭生活 西奥多1948年的诗集《迷失的儿子》影响深远,在某些方面预示了后来的自白派诗歌运动。罗特克的父亲奥托在他的好几个作品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表达了诗人对父亲的矛盾态度。一方面,醉酒、如暴君般的父亲对他忐忑不安的妻儿来说是具有威胁性的存在;另一方面,父亲又有和蔼、温柔的一面,是儿子心中的保护者和安慰者。这首诗中的华尔兹舞蹈令人难忘,它着重呈现了家庭生活的两面性:威胁与安心 西尔维娅的父亲也是一位叫奥托的普鲁士人。他去世时普拉斯年仅八岁,但他却在女儿的生活中阴魂不散。普拉斯在与杰出的英国诗人泰德“装甲师”“恶魔”“吸血鬼”。然而,普拉斯还是在其中融入了一些传记性的真实细节,比如父亲的波兰血统和腐烂的脚趾。父亲这个人物使得诗中自白者的生活很悲惨:她将自己的经历比作在一只黑鞋里生活了三十年。自白者觉得父亲是纳粹分子,而她自己则是犹太人和吉普赛人――纳粹集中营里的受难者。她感到沮丧的是她无法杀死她的父亲,因为他已经死了。她不再面对一个有血有肉的仇敌,就与想象中的那个幽灵进行抗争,并试图通过自杀而使自己与父亲团聚。自杀不成,又模拟与父亲的怪诞形象结婚。这一行为给最后的驱邪埋下伏笔。叙述者要把父亲打发走,一群村民围着一只被杀死的吸血鬼跳舞,最后将其挖坑埋葬 当代美国著名华裔诗人李立扬写于1986年的诗《礼物》则明确无误地从正面积极地看待家庭关系。李立扬回忆了他七岁那年发生的一件事:一块碎片刺入了他的手掌,父亲用一把小刀耐心仔细地帮他把碎片剔除,还给他讲故事,以转移他的注意力而使他不觉得疼痛。奇怪的是,父亲似乎给李立扬种下了而不是剔除了什么东西。父亲富有智慧与爱心的举动帮助李立扬塑造了他的身份感。李立扬将过去的回忆与现在的情景重叠――他细心地给妻子剔除碎片。诗歌显然在宣扬榜样的力量:如果对细心与爱心这样的美德加以恰当的培养,就能使其成为家庭的优良传统。通过父子二人的行为,李立扬暗示了生活与家庭的哲学,提醒人们要想超越家庭中的不幸(很多美国诗歌中所描写的都是悲剧性家庭)其实并不难,只需付出一点点的努力。诗歌最后的一个意象是男孩亲吻了父亲,这是告诉人们欣赏与感激应该即时表达,不需要拖延 李立扬以日常生活为主题的诗歌善于从平淡的现实中发现美,在看似简单的内容中蕴藏深刻的意义。李立扬偏爱使用中国文化中代表美的简单事物作为诗歌的常用意象,试图表现对整体的互补,体现阴阳的平衡;他的诗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时间观,将过去置于前,未来置于后。《甜美的分量》一诗通过讲述父子间一个极富温情的瞬间探究了父子之爱:这种爱不因死亡而中断,但又需要与死亡相联系。儿子接过父亲交托给他的一袋桃子,象征着继承了父亲交托给他的精神遗产。对儿子而言,这份遗产是甜美的,代表了父亲对他的爱与教育;同时这份遗产又包含了痛苦。遗产的交托意味着亲人的死亡与责任的承续,刚从树上摘下的桃子同时代表着鲜活与死亡。人的记忆也是如此,对美好事物及所爱之人的甜美记忆总是伴随着失去爱、失去美好的痛苦。在思考甜美的意义时,诗人审视了现在与过去及自己与父亲间的情感关联,期望将对父亲的记忆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在思索对父亲的美好记忆与失去父亲的痛苦时,诗人思考了自我及自我身份,认为个体处于生命循环的周期之中。儿子保留着对父亲的爱与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