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设羌族文化数据库草案
建设羌族文化
数据库
草
案
羌族作为中华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抢救和保护其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羌族文化遗产保护论坛
捐赠
2008年6月
一、活动背景
(一)羌族简介
1、人口
中华民族主要来自中国上古时期的两个重要民族:华夏族和羌族。华夏族演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而古老的羌人一部分融入汉民族;更多的则是经过逐步分化,成为了今天中国十几个民族的重要源头。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说:羌族是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许多民族都流有羌族的血液。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为了躲避战乱,古羌人从开阔的北方平原被迫向南迁徙,他们最后选择了岷江流域及龙门山脉的高山峡谷中,演变成今天的羌族。”因为羌寨大多建在高山峻岭间,从山下仰望,他们就像“生活在白云间的民族”。始建于公元前111年的桃坪羌寨历经战火。
现有人口约32万人,其中70%以上分布在四川。在本地各沟﹑各寨的妇女服饰﹑村寨房屋建筑﹑年节与婚丧习俗﹐都各有特色。简单的说,愈靠西部﹑北部(如理县薛城﹑茂县赤不苏﹑松潘小姓沟)的羌族便愈藏化,愈靠东边与南边(如北川与汶川各沟)的羌族便愈汉化。可说是,羌族一地有一地的特色,一寨有一寨的习俗。
2、语言
他们的语言,各个沟的人群间都有些差别,住得稍远一点的就完全无法沟通。因此 “汉话” 在此人人都会,因为只有汉话才能用来与其它地方的羌族沟通。也因语言变异大,他们的族群自称 “玛”、“尔玛”、“日咩”、“尔勒咩”,也是各地各沟有别。
现在,南部方言地区通用羌汉两种语言,在公路沿线,除了老年人、壮年人还能说羌语外,青少年中会讲羌语的的已日渐减少。北部方言地区和偏僻山区,羌语还广泛使用。
岷江上游地区羌族因与汉族人民的长期交往,他们很早就用汉文记事,至今仍通用汉文。但是羌族历史上曾有过文字。
(资料来源:
/ZHJD/ctwh/2007-12-07/2105816450.html)
3、羌绣
羌族的挑花、刺绣早在明清时期就普遍盛行。羌族妇女挑花和刺绣,一不打样,二不划线,全凭自己构思,图案大多取自民间生产生活场景,花、草、瓜、果、飞禽、人物,无所不有。
4、云云鞋与麻布衫
羌族生活在山中,离云很近,他们将云绣在鞋上(还有袖口、衣襟、裤管、头帕),将云踏在了脚下。羌族的服饰多以自产的火麻经加工后纺线织成,俗称“麻布衫”,或以牛羊毛吊线后织成,俗称“毪衫”。腰间男束腰带,女束花围腰,外着无袖羊皮褂子,穿草鞋或“云云鞋”。
5、乐器
羌族乐器中最著名的首数羌笛。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羌笛三孔”;马融《长笛赋》言:“近世双笛从羌起”;唐代《乐府杂录》载:“笛,羌乐也。”
6、释比
羌族有语言没有文字。释比是羌文化的传承者,他们不仅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神话传说,还精通天文地理和本教的教义教规。
7、北川与汶川的羌族﹕大禹的后代
在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更多的古代羌族曾由 “汉化” 与 “藏化” 成为汉族与藏族。这个过程﹐鲜明的表现在此回受灾最严重的北川。本地自汉代以来﹐沿着湔江主流就有了汉朝的驻军移民据点。在此之外﹐特别是住在湔江支流各沟的则是羌人。汉代以来蜀人认为 “大禹” 便出生在北川治城禹穴沟一带。历代由中原来到北川的官民﹐也以本地为大禹故里为荣。明代住在北川西北部青片河﹑白草河流域的村寨民众﹐被称作 “青片羌”﹑“白草羌”﹔因为吐蕃势力也曾到此﹐本地民众也有些藏化﹐所以汉文献有时也称之为 “青片番”﹑“白草番”。到了20世纪上半叶﹐本地各沟村落人群几乎都自称是汉人﹐生活起居﹑年节习俗与江油﹑安县的汉人无别。他们祭拜大禹王﹐讲四川话﹐喊上游村落的人为 “蛮子”﹔被骂 “蛮子” 的人也自称是汉人﹐而骂更上游的乡村民众为 “蛮子”。这就是﹐本地人仍记得的过去“一截骂一截” 的情形。1970年代﹐只在北川最西北方的青片河上游有大约2000人的藏族与少数羌族。到了1980年代﹐由于人们对国家民族政策有了信心﹐才逐渐恢复其羌族认同。目前北川为羌族自治县﹐已有超过50% 的民众得其羌族身份。如今本地羌族认为大禹是羌族的祖先﹐并与汶川羌族争论究竟大禹出生在何处。
川西地震的另一个重灾区﹐汶川﹐也说是大禹故里。至少由明清以来﹐居于县城中的汉人官民便认为大禹出生于本地﹔在当时县城绵篪附近的羌锋一带有刳儿坪﹑涂禹山﹐都是与大禹有关的古迹。目前汶川羌族也认为大禹是羌族人的祖先。(资料来源:/roll04374960008.shtml)
8、精湛的建筑技艺
羌族以其独特而精湛的建筑技艺著称于世,其中以碉楼、石砌房屋、索桥和栈道等最为有名。羌寨的建设既是其建筑技术的具体表现,又作为羌族物质文化的典型代表。早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就有记载,羌族先民“皆依山而居,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住房均就地取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