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盘叠式 盘叠式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系结拢起,再盘叠在头顶或两侧,称为“螺髻”。 在《凝宫词》里有“螺髻凝香晓黛浓”之句,这种发式在唐代兴起流行,从存世的唐代绘画、墓壁画中皆可见到。 永泰公主墓壁画及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之仙女,皆类似这种发式。 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为后妃公主、贵妇所好,其变化形式甚多,一般有单螺、双螺、百合髻、盘桓髻等形式。 单螺 单螺其梳编法是将发股集结,盘叠如螺,置于头顶上。 在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壁画中,亦有此类发式。 双螺 双螺其梳编法是将发分为两大股,盘结双叠于两顶角,亦名“双角”。 螺髻清晰秀雅。 在永泰公文墓壁画中亦有这类发型。 盘桓髻 将发蟠曲交卷,盘叠于头顶上,稳而不走落 。 据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称:“长安妇人好为盘桓,到於今其法不绝”。 四、结椎式 结椎式的梳编法是发拢结在头顶、头前、头后或两侧,然后用丝绳束缚,盘卷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簪贯住,耸竖于头上。 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赵合德入宫卷发,号新兴髻,孟光为椎髻。”皆类似于结椎式,结椎式蕴藉持重,温文尔雅。从商周一直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皆有延用,其变化甚多。主要有高椎髻、抛家髻、堕(坠)马髻等几大类。 高椎髻 “高椎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据《妆台记》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巍峨高耸,号高椎髻。”在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女塑中亦有这种发式。 抛家髻 “抛家髻”其梳编法是在头顶挽椎成髻,两鬓缓长,以泽胶贴而抱面。据《唐五行志》记载“贵妃假鬓为首饰,曰义髻,僖宗内人束发甚急为囚髻,唐末妇人梳发以两髻抱面为抛家髻”。 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乌蛮髻 高而尖的乌蛮髻,是唐代仕女吸收南方少数民族妇女发型创造的。《苗俗纪闻》说:“妇人髻高一尺,膏以脂,光可鉴人,婀娜及额,累叠而锐,倘所谓乌蛮耶。”《太平广记》记载唐代英姿飒爽的女侠红线,“梳乌蛮髻,贯金凤钗。” 唐代乌蛮髻女子发式,西安出土唐三彩 唐代乌蛮髻 同心髻 有一种发髻,把头发聚在脑后、梳理成一个锥形髻再搭在额前,两鬓抱面,显得特别俏丽。今人也有叫它乌蛮髻的,又有叫它心字形髻的。它或就是同心髻,借以表现美好的愿望,《十髻谣》中有说同心髻:“桃叶连根,发亦如是。苏小西陵,歌声相似。” 唐代乌蛮髻女子发式,西安出土唐三彩 回鹘髻 回鹘髻,是受回鹘族(今天维吾尔族的前身)妇女的影响。《新五代史.回鹘传》说:“妇人总发为髻,高五六寸,以红绢囊之,既嫁,则加毡帽。” 回鹘椎髻式 左:河南洛阳关林出土的唐代三彩俑 右下:湖北武昌45号唐墓出土陶俑 戴帷帽、穿襦裙的妇女(唐三彩俑,传世实物,原件现藏上海博物馆) 梳回鹘髻、戴金凤冠、穿回鹘装的晚唐贵妇(甘肃安西榆林窟壁画,张大千临摹) 倾髻 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堕马髻(倭堕髻) 堕马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 这是当时最具特色,且历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种发式。自汉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历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 堕马鬓发式 (脑后) 西安任家坡出土的汉代女子陶俑 倭堕髻 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中华古今注》也记有“堕马髻惟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 汉乐府《陌上桑》形容采桑女子罗敷的形象为“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北魏时期的倭堕髻 (洛阳永宁寺出土陶塑) 唐代的陶俑 * * 永泰公主墓壁画 章怀太子墓壁画 永 泰 公 主 墓 壁 画 百合髻 “百合髻”其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唐寅 仕女图 都督夫人礼佛图----莫高窟130窟 五代时期供养人 段文杰先生临摹 唐·李贤墓壁画《观鸟扑蝉图》中的两位宫女,头上梳的正是回鹘髻的模样。 湖北江陵出土的汉代女子木俑 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代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