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针灸医学新思维(经筋与阳陵泉)课件
一、十二经筋新解及“筋会阳陵”针灸临床新用 十二经筋,首见于《灵枢·经筋》篇,即十二经脉之气聚结于体表筋肉、骨骼、关节的体系。隋唐时期著名医家杨上善在其著作《黄帝内经太素》中有“十二经筋内行胸腹廓中,不入五脏六腑”的引申和阐发。此后历代针灸文献(包括现代中医药高等院校的《针灸学》教材)以及《辞源》《辞海》《汉语字典》等都受其影响,认为经筋只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中的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结构,并把十二经筋不入内脏作为其主要特点之一。由此而引出的“筋会阳陵泉”也就只治疗体表肌肉、肌腱、韧带的有关病症(胆道病变除外)。 (一)十二经筋入内脏 关于十二经筋是否入内脏的问题,我们应当这样来分析:十二经筋的主体结构是机体外周的筋肉系统,但并非不入内脏。因为部分经筋除了在体表聚结外,也进入体内散络,形成有关脏腑的组织结构(如内脏系膜、平滑肌等),只是与脏腑没有属络关系而已。 据《灵枢·经筋》篇的记载,手太阴、手厥阴经筋病候中的“息贲”,就类似现代临床中的肺积、肺痈等病证;手少阴经筋病候中的“伏梁”,就相当于现今的胃痛、痞块等证。其它诸如心肌、胃肠平滑肌、胆道括约肌、膀胱括约肌、输尿管腔等也均由经筋构成。 (二)十二经筋并非只是肌腱韧带 “筋”的含义,我国汉代最早的辞书《说文解字》释为为“肉之力也”,意指能产生力量的筋肉(“竹子头”的寓意)。经筋就是机体筋肉系统的总称,隶属于正经,为十二经脉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故按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予以分类。每一条经筋主要连系同名经脉循行部位上的若干肌肉群,而与脏腑没有属络关系(并非不入脏腑),故仅以十二经脉之意按手足、阴阳命名,而不冠以脏腑名称。 现今公认的看法,认为经筋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中的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结构。例如《辞海》释为“大筋、小筋、筋膜”(包括韧带、肌腱等)。《说文解字》对“腱”的解释为“筋之本也”。笔者认为:经筋所包含的组织结构远不止这些,还应包括诸如皮下脂肪、内脏系膜、内脏平滑肌和部分神经实体结构。 经筋入内脏,相当于内脏系膜、内脏平滑肌,其论已如上述。我们还可以从《黄帝内经》中找到它类似于神经系统组织结构的依据。《灵枢·经筋》篇说:“手太阳之筋……弹之应小指之上。”阳明经筋与面瘫;“足少阳之筋……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前者为视手太阳经筋等同于现代解剖中的尺神经的例证: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弹及或碰撞肘关节尺骨鹰嘴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凹陷时,就会有触电感从肘尖放射到小指端,手太阳经筋的分布与尺神经的分布相一致,手太阳经筋“弹之应小指之上”与弹拨尺神经的反应相一致。 后者则与中枢神经对机体的运动、感觉呈左右交叉、上下颠倒的支配形式完全吻合(即一侧脑部受伤,会导致对侧肢体瘫痪)。只不过《黄帝内经》是将椎体交叉现象称之为“维筋相交”而已。而经筋的系列病证如筋脉瘈纵抽搐、角弓反张或弛缓不收、瘫痪失用,面肌麻痹、口眼歪斜等均属于现代医学的神经系统疾病。 所以,完整地说,经筋所指的范围,应包括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内脏系膜、内脏平滑肌和部分神经实体结构。 (三)阳陵泉针灸临床新用 阳陵泉,穴出《灵枢经》,为足少阳胆经(下)合穴,也是筋之会穴。位于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笔者在针灸临床中,突破阳陵泉传统治疗肝胆疾病和下肢痿痹的局限,广泛用于治疗内脏多种病症,大大提高了本穴的临床适应范围和治疗效果。 1.阳陵泉治疗范围古今文献复习 关于阳陵泉的主治,古今文献均只记载了肝胆病和下肢痿痹方面的系列证候,完全没有涉及到其它内脏病症。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胆合入于阳陵泉,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憺憺,恐人将捕之,喉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针灸甲乙经》:“胆胀者,阳陵泉主之……胁下榰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阳陵泉主之。” 《铜人俞穴针灸图经》:“阳陵泉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阳陵泉居膝下,外廉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起坐腰背重,面肿满胸中,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 《玉龙歌》:“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堪可攻。” 《针灸大成》:“主膝伸不得屈,髀枢膝股冷痛,脚气,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苦嗌中吤然,头面肿,足痉挛。”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阳陵泉治痹偏,兼治霍乱转筋痛。” 《针灸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4版教材):“下肢痿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