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普通程序的不足与优化对策 .docVIP

民事诉讼普通程序的不足与优化对策 .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事诉讼普通程序的不足与优化对策 .doc

  民事诉讼普通程序的不足与优化对策 [民事诉讼普通程序的不足与优化对策]  民事诉讼普通程序的不足与优化对策   一、民事诉讼普通程序的现状与反思   (一)被告答辩义务的不明确及答辩失权的缺失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32条,在答辩期满前被告应当提出书面答辩,答辩内容是对原告诉讼请求以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的反驳意见,民事诉讼普通程序的不足与优化对策。该条规定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对于答辩的性质,有三种观点:答辩只是被告的诉讼义务;答辩只是被告的诉讼权利以及答辩既是被告的一项诉讼义务又是其一项诉讼权利。法律对此并未明确进行说明,主流观点认为答辩是被告的诉讼权利。依据的理由是民事诉讼法第125条的规定,根据该条,原告起诉被告后,人民法院应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在收到起诉状副本后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在收到被告答辩状后,应在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给原告。但是如果被告在此期间不提交答辩状,人民法院继续审理。因此,被告提不提交答辩状是其自主决定的,可以由其自由选择,不提交答辩状也不影响人民法院的审理。从这一方面讲,答辩单纯就是被告的诉讼权利。   诚然,被告可以针对原告起诉的诉讼请求及依据和理由进行答辩,从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也可以选择不答辩,但是如果据此就认为答辩是被告的诉讼权利又会造成一些困境。在实践中经常出现被告在收到原告起诉状副本后不在规定期限内提交答辩状,不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反驳观点,而在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过程中,对对方突然袭击,原告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仓促辩论,对原告权利是一大损害,而且也拖延了诉讼的进程,严重影响诉讼的公正和效率。   第二,我国法律中并没有规定答辩失权制度,答辩失权是指被告如果没有在法律规定的答辩期限内提交答辩状的,那么其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就丧失了再进行答辩的权利。而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被告在收到原告起诉状副本后的15日内没有提交答辩状的,人民法院继续审理,在庭审过程中,被告仍然可以继续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和理由反驳,据此,被告不提交答辩状对被告没有任何后果。实践中被告往往不提交答辩状,而原告又必须要提交起诉状,显然地将导致诉讼地位不平等。   (二)法院依职权追加当事人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可以依职权追加当事人,包括共同诉讼的原告和被告,也包括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这里就存在侵害当事人诉权的嫌疑。法院是公正审理案件的第三方,其依据职权追加原告或被告,当然目的是为了查明案件事实,但是却是在损害当事人权利的基础上,这样显然不合适。在追加共同原告的案例中,人民法院直接将未实施起诉权的主体追加进来而不管对方是否要通过诉讼方式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实际上是侵犯了原告对是否行使起诉权的选择权,人民法院用强制手段代替了原告行使。   而在追加共同被告的案例中,也侵犯了原告的起诉权,起诉谁要谁承担责任,这是原告的自由选择的问题,法院追加被告进入诉讼与原告的起诉初衷并不一致。根据人民法院的不告不理原则,原告不起诉的人民法院无权自主决定审理,但是法院依职权追加当事人的做法明显违背了这一原则。   (三)撤诉制度立法缺陷   第一,对于原告的撤诉申请,法院享有非限制的否决权,损害了当事人的处分权。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45条规定,原告可以在人民法院宣判前申请撤诉,但是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因此这条实际上赋予了人民法院在作出是否同意撤诉问题上享有绝对职权,但是基于什么样的理由准予撤诉,无论民事诉讼立法还是司法解释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范围,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意见》第161条中规定,人民法院可以对当事人违反法律的申请撤诉行为不准撤诉。结合《意见》第109条规定,违反法律一般认为是当事人的撤诉损害了国家或集体的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他人合法权益,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法院不予准许撤诉。   第二,原告申请撤诉,人民法院审查裁定是否准许撤诉,因此只要人民法院单方许可,撤诉就达到终结诉讼的目的,而整个撤诉过程无需被告的参与,欠缺对被告诉讼权利的保护。但是诉讼程序是因为原告起诉行为引起后被告参与进来的,被告被人民法院拉近诉讼程序中,此时被告已经享有诉讼上的一些权利了,但是如果一旦诉讼程序终结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利益,可是原告撤诉人民院裁定准许,从而终结诉讼程序,整个过程根本不考虑被告的利益,这种做法有待商榷。   第三,当事人的撤诉权在实际行使过程中常常遇到障碍。撤诉权是原告享有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利,但由于我国法律规定不完善以及司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实践中当事人行使撤诉权并不顺利。司法实践中经常存在强迫和变相强迫原告撤诉的现象,法学论文《民事诉讼普通程序的不足与优化对策》(..)。撤诉是当事人自愿的诉讼行为,但是在实践中,人民法院有时为了偏袒被告或者为了避免做出错误的判决从而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