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信 用 第二章 目录 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第二节 高利贷 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第四节 信用的形式 第五节 股份公司 第二章 信 用 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据悉,市场交易中因信用问题而造成的无效成本已经占到了中国GDP的10%—20%,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2个百分点。 这说明中国因信用问题而产生的过高的交易费用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 第二章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什么是信用 1. 在中国的传统文字中,如果是讲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是一个“信”字; 如果讲的是经济范畴,与之相当的是“借贷”、是“债”,等等。 第二章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什么是信用 2. 作为一个经济范畴的信用,是借贷行为的集合。 借——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 贷——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 3. 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可以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信用的特征 1. 信用所反映的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2. 在信用活动过程中,商品或货币的所有者所出让的仅仅是商品或货币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 3. 信用活动是以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为条件的 第二章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信用的产生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1. 逻辑推论,私有财产的出现应是借贷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 2.其所以出现这种行为,显然是为了满足在不同所有者之间以不改变所有权为条件的财富调剂的需要。 3.信用问题的产生源于信息不对称 第二章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信用的作用 信用的非正式安排的重要作用在于减少交易费用。 第二章 信 用 第二节 高 利 贷 第二章第二节 高利贷高利贷的特点 1. 极高的利率是界定高利贷的基本特征。它广泛存在于古代; 2. 现今,在最发达的国度中也并未销声匿迹。 在现代经济中,银行体系的利率是标准;极大地高于银行体系水平的借贷,通常视为具有高利贷性质的借贷。 第二章第二节 高利贷对高利贷的态度 1. 西方历史上的主流:道德上视之为罪恶;政策上的取缔。 2. 中国历史上的主流:谴责贷者;救助借者;但却没有从根本上反对借贷。 第二章第二节 高利贷我国的民间借贷 当前的民间借贷是否是高利贷? 2.现阶段民间信用是一种非官方的、未受法律承认的一种资金借贷关系。 民间信用由最初的无组织、规模小、血缘、地域色彩浓厚的原始形态和封闭性系统中蜕变出来,逐渐上升为有组织、具备相当规模、事本观念重的高级形态和开放型体系,慢慢走向了成熟。 中国特有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决定了中国人信用行为的特殊性和信用结构的复杂性。 第二章 信 用 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 有一种说法,认为现代经济可以称之为“信用经济”。理由是债权债务关系无所不在,相互交织,形成网络,覆盖着整个经济生活。 作为经济强国的美国,它的债务负担之大如同它的财富之多一样地出名。截至2007年,美国债务总额为48.8万亿美元,相当于GDP13.8万亿美元的3.536倍。 《联邦储备公报》,2002(10)。 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债权债务关系覆盖整个经济生活 1. 在商品货币关系下,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都时时伴随着货币的收收支支: 收大于支——盈余;收不抵支——赤字。 2. 任一经济行为主体的货币收支盈余,都同时意味着对应经济行为主体的负债; 任一经济行为主体的货币收支赤字,都同时意味着对应经济行为主体的资产。 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部门的划分及其一般的盈余/赤字规律 将具有相同经济活动性质的经济行为主体分别归类,划为部门;一般划为 5 部门: ⑴ 个人部门; ⑵ 企业部门; ⑶ 政府部门; ⑷ 国外部门; ⑸ 金融部门。 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信用关系中的个人 1. 把所有的个人作为一个整体,几乎在任何国家中,通常是大多数年份盈余,从而是货币的主要贷出者。 2. 个人货币收入与个人可支配货币收入。 3. 可支配货币收入分割为消费与储蓄的规律: “预算约束”与“跨时预算约束”。 第二章第三节 信用活动的基础信用关系中的其他经济行为主体 1. 信用关系中的企业:资金融入者; 2. 信用关系中的政府:一般是货币资金的需求者; 3. 国外部门——盈余赤字互见; 4.信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