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成都(周啸天).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甫与成都(上)____周啸天(2009-06-16 12:05:04)杜甫与成都(上)(诗圣杜甫)中国是诗国。诗圣是杜甫(712~770)。人们谈到杜甫的时候,完全可以不提他的生地(河南巩县)与死所(湖南耒阳),却不能不提到成都。到成都旅游,有两个不可忽略的去处,一个是武侯祠,一个便是草堂。邓小平一生五到草堂,他对家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到杜甫草堂,就等于没有到过成都。”朱德赠草堂的楹联是:“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一、杜甫为何到成都公元759年在杜甫一生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年是杜甫的本命年(48岁),也是杜甫一生中最为颠沛流离的一年。“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发同谷》)就在这一年。写“三吏”“三别”也在这一年。如果要为杜甫拍一部传记片,只须拍《杜甫在公元759年》就行了。正如为列宁拍传记片,只须拍《列宁在1918》、《列宁在十月》就行了一样。公元759年是安史之乱第五个年头,杜甫经历了太多的劳累、痛苦、恐惧、意外和失落。他曾经与关辅的难民一起逃难;曾经被安史叛军虏获押解至长安;曾经虎口脱险,投奔肃宗皇帝的行在,为官左拾遗(从八品上);曾经因触怒唐肃宗,贬官华州;曾经目睹战时征兵,充当战地记者,写下了前无古人的“三吏”“三别”;曾经遭遇关辅的饥荒,终至弃官不作。这个期间,杜甫的生活一直是颠沛流离的,动荡不安的。弃官对于杜甫是一个痛苦的选择,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弃官之后,杜甫想找一个适宜居住之地,修建一个草堂。十年前他还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幻想,现在竟然要想做寓公——命运和他开的这个玩笑实在是太大了。华州地处两京之间的交通要冲,又有战乱,又有饥荒。弃官之后,杜甫自然不能再呆在华州了。他必须迁徙,必须投亲靠友。“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秦州杂诗》什么是“因人”呢?“因人”就是依靠别人、依靠社会关系。杜甫最先想到的是秦州(甘肃天水)——这里离长安近,又有侄儿杜佐和故人赞公和尚,是杜甫最初想“因”之“人”。“何当一茅屋,送老白云边。”(《秦州杂诗》)——杜甫当时就打算把草堂建在秦州。“茅屋”就是草堂,“送老白云边”就是归隐。然而,他在秦州的靠山力量太薄弱了。杜甫这时是一大家人,包括妻子、儿女和仆人,最保守的统计是七口人。夫人杨氏,加上二男二女——男孩是宗文、宗武,女儿不知名字——就是《北征》中提到的“床前两小女”,此外应有一个仆人,加上杜甫,一共是七个。杜甫一家在秦州的生计艰难。虽然打算把草堂建在秦州,却没有这个缘份。正在为难时,杜甫又接到来自同谷(甘肃成县,秦州南)县宰(县令)的一封信,这就像一根救命草,杜甫一家赓即就去了同谷。“食蕨不愿余,茅茨眼中见。”(《积草岭》)——杜甫有了一个新的打算,把草堂建在同谷。吃差一点也没关系,只想有一个安居的草房。“蕨”是蕨菜,“茅茨”就是茅屋、草堂。虽然打算把草堂建在同谷,也没有这个缘份。杜甫在同谷的境遇甚至比在秦州还惨。《乾元中寓居同谷作歌七首》,形象地、淋漓尽致地倾诉了杜甫一家人在同谷的悲苦境遇: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精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这已是759年的岁暮。这一年的早些时候,具体说是五月、杜甫去秦州的时候,高适获任彭州刺史。六月、裴冕获任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使——这两个人,一个是杜甫青年时代同游梁宋的旧友,一个是杜甫任左拾遗时的熟人。杜甫在同谷时,一定早已知道了消息。这才做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跋涉蜀道,远赴成都。事实证明,这是杜甫一生最明智的选择。杜甫与成都(下)(2009-06-16 12:38:54)(草堂碑亭)三、杜甫与高适杜甫到成都后还有一个必须干谒的对象,就是高适。高适(700~)是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长杜甫十二岁。天宝三年(744)他正失意的时候,曾与李白、杜甫相遇于洛阳,同游梁宋,算得上是贫贱之交。高、李年纪相若,诗名都很大,对于杜甫来说是老大哥。杜甫在成都期间,高适先后担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和成都尹等要职。杜甫一到成都,就会主动与高适联系,这一点是不成问题的。正因为如此,高适才赠了他一首诗: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听法还应难,寻经剩欲翻。草玄今已毕,此后更何言?(高适《赠杜二拾遗》)从诗中看,高适对杜甫在成都的情况,已了如指掌。也许送去了一些禄米,也许没有——因为裴冕已给以照顾。诗末将杜甫比作汉代的扬雄,是抬举的意思,末句的意思是——应该满足了。杜甫就写了《酬高使君相赠》答他。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酬高使君相赠》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