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诗词歌曲词曲用韵共生性特征探究
中国古代诗词歌曲词曲用韵共生性特征探究 摘要:通过部分实例的解读,指出中国古代诗词歌曲不仅在歌词上以词韵为统领,而且在旋律发展上,也往往采用调式主音,或以归于调式主音的旋律片段统领全曲并与词韵相对应,体现出词曲用韵共生发展的艺术特征,具有特殊的审美趣味与文化意蕴
关键词:古代诗词歌曲;词韵;共生性;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6)04-0123-06
“韵”是中国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词歌曲韵律具有特别穿透力的根本原因。其”不但作为诗歌存在的条件,先于诗歌而存在,而且以大量的双声、叠韵、叠词等等声音现象,潜在地存在于诗歌语言中”
就中国古代诗词的词韵,刘勰在《文心雕龙“声画妍媸,寄在吟咏;滋味流于下句,气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意为“诗词文章的美丑,寄托在吟咏上;韵味从安顿句子上流露出来,气力全用在求和谐与押韵上。不同的声调配合得当叫做和谐,使收声相同的音前后呼应叫做押韵”
就中国古代诗词歌曲的词曲用韵,沈约《答陆厥书》云:“若以文章之音韵,同管弦之声曲,则美恶妍媸,不得顿相乖反。”此处“顿相”乃古代乐器“舂牍”之别名。这是以音乐之和谐发展来谈文章创作中“词韵”的重要性,同时也蕴涵了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学的共同审美趣味。清代戈载《词林正韵》在谈到填词时指出:“填词之大要有二:一曰律,一曰韵。律不协,则声音之道乖,韵不审则宫调之理失,二者并行不悖。”进一步说明了古代诗词创作除注重自身声韵平仄的谐畅外,更加注重“词韵”与宫调运用及旋律发展的密切联系
然而笔者发现,对于中国古代诗词歌曲,研究者往往注重歌词与曲调发展的单一层面分析,或关注歌词结构、平仄与曲调结构、旋法的联系,而较少关注词曲用韵关系及其文化意蕴的解读。鉴于此,本文将以部分实例,阐释中国古代诗词歌曲词曲用韵的共生性表现特征及其内涵
一、以调式主音对应词韵
作为文人创作的中国古代诗词歌曲,歌词均以词韵予以统领,在曲调发展上则特别强调调式主音的意义,往往以调式主音与词韵位置的对应统一来加强歌曲的协调感,既体现了“同声相谐谓之韵”的文学用韵特点,又表现出中国古代诗词歌曲词曲用韵的共生性特征,以及中国古代诗词歌曲在创作上对“音韵谐畅”的审美追求
谱例1是载于清代张鹤《琴学入门》(1864)的琴歌作品《阳关三叠》中第一叠的主题部分。歌词为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首句押韵。从谱例可以看出,在歌词用韵处(尘、新、人)均采用商音(调式主音)与之对应,体现出“韵”在诗词歌曲创作中特殊的地位及“词韵”与旋律发展的密切联系
从构字法看,“韵”由音生,这说明它的出现,一开始就具有追求声音和谐的音调审美内涵。关于“韵”之涵义,北宋范温在《潜溪诗眼》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阐释:“有余意之谓韵。……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意多而语简,行于平夷,不自吟炫,而韵自胜。故曰: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初若散缓不收,反复观之,乃得其奇处。……夫惟曲尽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其韵白远。”因此,琴歌《阳关三叠》第一叠主题部分的词曲用韵的对应关系,看似简单,质朴无华,但实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与音乐对“韵味”的追求,有着“简约”“玩味”“深邃”“逸远”的审美特点
谱例1《阳关三叠》主题部分
《竹枝词》本是古代巴渝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一般由四个七言句构成(具有七言绝句的特点),句间和句尾还有“和声”(帮腔)。谱例2是载于《东皋琴谱》中的《竹枝词》,由唐代诗人刘禹锡作词,也是一首典型的首句押韵的七言绝句。从谱例可见,其歌词“叶韵”特征与曲调发展的对应关系完全同于谱例1。此外,类似的诗词歌曲还有《魏氏乐谱》中的《清平调》《碎金词谱》中的《天净沙
谱例2《竹枝词》
二、以调式主音为主(兼用属音)对应词韵
除采用调式主音与词韵简单对应外,中国古代诗词歌曲也往往采用调式主音为主,兼用属音与词韵相对应。既达到了以调式主音统领全曲的目的,又形成了一定的变化。这样的创作手法,犹如中国传统文学所言“协声”的运用:“凡谐声之道,有同声者,则取同声而谐;无同声者,则取协声而谐。”。元代陈敏子在其《琴律发微“至于徐氏二十五调引,其毕曲皆是本律声,乃若起调,或用本宫宫声,或用本律,或用本律所生之律,如宫调而用徵起之类。”这充分说明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创作中对宫音、调式主音及其属音的重视。《杏花天影》《胡笳十八拍》《一剪梅》和《凤凰台上忆吹箫》都是很好的例证
谱例3《杏花天影》是中国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约1155-1221)的度曲之一,表现了作者一生漂泊的伤感情怀。作者在音乐创作时将之处理为上下片,每片四句。从谱例可见,歌词起韵(浦)及“叶韵”(渡、苦)三处均采用角音(调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