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子弹论与有限效果论
传播效果理论 子弹论 传播效果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 代表人物 拉斯韦尔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施拉姆 传播被视为魔弹它可以毫 无阻拦地传递观念情感知识和欲望 传播似 乎可以把某些东西注入人的头脑就像电流 使灯泡发出光亮一样直截了当 案例 2008年9 月22 日,四川广元尚武镇首次发现“蛆橘”,在当地农业局的大力整顿下,销毁病果,宣传消除疫情的方法,并禁止病果上市。对此,《华西都市报》于10 月4 日、5 日发表文章首次公开报道广元柑橘事件。但是,之后手机短信类似“告诉家人和同事朋友暂时不要吃橘子,今年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四川埋了一批,还撒了石灰”等信息的传播使得市民恐惧心理蔓延,并最终导致各个省份橘子滞销,橘农损失惨重。 近几年来, 食品问题越来越多,并且一些品牌企业的食品也频频出问题,“瘦肉精”、“苏丹红”等的发生使人们对食品安全忧心忡忡。而2008 年相继发生的“山东胶济铁路列车相撞”“汶川地震”“三鹿奶粉”等事件的传播又使受众处于不安的情绪状态之中,尤其三鹿奶粉问题的严重性,更加剧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正是处在这样具有普遍性惊恐心理的社会环境下,四川广元的柑橘出现了问题,当时的四川一方面是地震的余威犹在,另一方面即是“蛆橘”事件加剧了公众对食品安全信任的裂痕。在这起事件的传播中,权威专家称大实蝇对人体无害的疫情解释,对于心理脆弱期的消费者不但没有减少恐慌,反倒滋长了抵触情绪,造成事件传播的负效果。 当人们遇到可以严重影响到人们生命安全的事件的时候,包括战争、地震、食品健康、医疗等事件的报道,本能之下,人们会选择将威胁自己生命安全的事件剔除或远离它,对生存的渴望压制了对食物的喜爱程度,造成“宁可信其有害”的后果。 李刚门的 魔弹效应 河北大学校园内发生了一起车祸,肇事者李启铭系醉酒驾车,撞死撞伤各一名女生后逃逸,被拦下后嚣张地宣称“我爸是李刚”。李刚,是事发地河北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该交通肇事案于2011年1月30日一审宣判,以交通肇事罪判处犯罪嫌疑人李启铭有期徒刑6年,赔偿死者46万元、伤者9.1万元。 李刚门”事件从一起交通肇事案件,最终演变成一场来势汹汹的网上舆情热点事件 我老爸是李刚,你们敢查!再曝光岳父是河北省副省长!”为例,根据对“猫扑大杂烩”中该帖子跟帖情况的统计,该帖浏览数19017,回复3802条。本文选择前200条回复进行分析,剔除无意义的以及被网站删除的回帖47条,进行分析的有效帖为153条。回帖的内容主要有:第一,认为李刚能量极大,央视道歉实为官方偏袒?鸦并相信有关房产传言,认为李刚是贪官。此类回帖97条,占63.4%。第二,对此事现状感到无可奈何,并借此进行发泄不满。此类回帖42条,占27.5%。第三,呼唤真相。此类回帖7条,占4.60%。第四,明确表示不相信此事。此类回帖3条,占1.96%。。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这条负面信息的发布,多数人是相信并接受的,仅有3条回复明确表示不相信该信息。 从“李刚门事件”的负面信息传播效果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负面信息的影响下多数人失去了理性,也丧失了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即使有少数批判或否定的声音也会被强大的反对之声瞬间吞噬)。“李刚有多套房产,其岳父是副省长”等信息在网络上无疑成为击中受众的“魔弹”。这些信息左右着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即引发人们对李刚为代表的官员群体的声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左右了事件的发展。 子弹论实质上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出发,对大众传播媒介效果作出的一种估计,是对传播效果一种过于简单的表述,是有关“媒介---受众”关系的一种机械而简单的模式。 评价 它提供了一个关于大众传播的基本问题和研究视点,导致产生了众多有关大众传播的理论思想和一系列效果理论模式所以尽管子弹论本身并非是科学研究的成果而且早被抛弃但却在传播学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将传播效果绝对化,不分时间、地点、环境地夸大化; 忽视了时空、环境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忽视了受众的个体差异,以及受众在选择和接收信息时的能动性和所处群体的规范和压力; 没有注意到媒介本体特征对效果差异所产生的作用。 关于子弹论的研究大多建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并未经过严密的科学调查与验证。 评价 * * LOGO 子弹论的产生与背景 1 子弹论的观点与评价 2 “子弹论”又称为枪弹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 它认为,传播媒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