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刊时谈:年跟前,养老院里一幕幕.docVIP

半月刊时谈:年跟前,养老院里一幕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年公寓里的“房客” 宾山老年公寓位于如东城郊,有栋独立的五层楼,一楼门诊,二楼病房,三至五楼是养老病房,65位老人入住,其中有30对夫妻。 86岁的张春珍,1月27日入住公寓,不习惯一个人生活,心情非常糟糕。院长袁晔华当晚查房时,发现缪金武的老伴正陪着她聊天。“您怎么在这儿?” “她一个人冷清,我来陪陪她。”“那缪爷爷怎么办?”“没事,让他一个人过几天……”袁晔华当时就觉得心里暖烘烘的,感觉公寓的确像个大家庭,老人们也在 互相帮助。 负责公寓养老管理、护工管理的刘建红也察觉到了张春珍的失落,经常跟她开玩笑:“儿女不疼你,我来宝贝你。”这些天,刘建红见到张春珍,总要轻轻地 拥抱一下老人,老人也小鸟依人般地靠在刘建红身上。“老人就跟孩子一样,只要安慰安慰,他们就很满足。”刘建红说,平时医护人员和护工总会找机会夸一下老 人,诸如“衣服好看啦”“精神饱满啦”,哪怕帮老人整理一下头发、拉拉衣服,都会让他们开心半天。副院长张军更直接称呼这些老人为“爸爸”“妈妈”,老人 们心里都美美的。 在袁晔华眼里,79岁的洪秀芬与92岁的项菊芳组成的“母女”家庭,堪称典范。 记者去看望这对“母女”时,两位老人正在屋里打“长牌”(流行于南通地区的纸牌,与麻将牌类似)。项菊芳有3个儿子,大儿子已经退休,和孙子重孙在 上海生活,二儿子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只有抱养的三儿子还在如东。“平时和大儿子三儿子联系比较多,但他们也忙不过来,就把我送到这里来了。”项菊芳理解 儿孙的不易,并没有埋怨。心灵手巧的她,还经常用毛线给自己和洪秀芬打顶帽子、打副手套。 “老伴去世后,我一个人住了3年,孤独得没魂,也不想做饭吃,弄得面黄肌瘦的。”洪秀芬说,她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美国,二儿子在上海,三儿子在 如东马塘镇。“一个人住,样样都要自己打理,在这里一天三顿饭,吃完就没事了,吃吃耍耍,不担心事,营养也跟上来了,现在气色好多了。” 看得出来,洪秀芬住在这里很安逸,每月2000多元退休金,足够她支付这里的费用。说话间,项菊芳削好了苹果,还去了核切成了片,端到桌上派记者 吃。“我们也希望儿女在身边,但不现实。儿女们都是跟着工作走,真正留在老人身边,反倒没出息了。”洪秀芬说,到这里是自己的选择,“在家里太孤独了,一 天也待不下去。” 过年一定要阖家团圆吗?老年公寓的老人大多选择在公寓过年。袁晔华说,有六七户老人在公寓订了年夜饭,届时家人将来公寓和他们团圆。洪秀芬的二儿子 在如东有房子,准备过年接母亲回家团聚,但洪秀芬认为没必要。“又要接又要送的,最多两天,还不如在养老院。”项菊芳也只答应儿子回家两天,她要赶回来陪 洪秀芬。“在这里挺好的,门一开,都是兄弟姐妹。” 曾如夏花般灿烂 在当前提倡并追求的“9073”养老服务格局中,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宾山老年公寓,是一家集老年护理、老年养生、康复医疗的专业护理机构,属于3%中的一部分,比起其他的养老模式,多了医疗和临终关怀。? “去年,我们这里‘走’了7位老人。”“走了?”“嗯,‘走’了。”20岁的护士孔瑶倩平静地说。重复两次,记者明白了,这“走”,便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 93岁的袁福根,是去年“走”的第7位老人。老人“走”前因肺部感染,精神状态低迷,被送至病房进行特级护理。平时沉默寡言的袁福根,在昏迷状态下,突然大声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还整夜整夜地说,可惜公寓里没人能听懂。 12月13日晚,老人平静地“走”了,一只手臂因挂水,褪下的袖子还未及穿好。孔瑶倩和另一名护士,奋力把僵直的老人抱起来,穿好衣服,拉拉整齐,擦干净老人嘴角的口水污物,才电话通知老人的女儿。“我们要让老人走得有尊严。” 袁晔华说,袁福根在女儿4个月大时,就随国民党部队逃至浙江,辗转上海到了台湾,从此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前些年他孤身一人从台湾回到如东,60岁的女儿已经成了奶奶。“他女儿很孝顺,尽管父女俩几乎没在一起生活过,她依然给袁福根养老送终。” 75岁的赵迈昌和袁福根平时比较熟,他见过袁福根有个“红本本”。“好像是剑桥大学的毕业证书。”赵迈昌对此不太敢肯定,但肯定袁福根曾经是名军人。“他吃饭速度特别快,叠被子也很快,但不苟言笑。” 这里的老人,也有着辉煌的过去。80岁的张克飞,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肺源性心脏病,平时不能剧烈活动,每天都要吸氧,但他已经资助孙女和外孙女读完了大学。 记者来到张克飞房间时,他正在欣赏床头柜DVD上播的慢三舞曲,屏幕上一对年轻的舞者跳着欢快的舞步。 张克飞毕业于南京晓庄学院,上世纪50年代被分配到如东做教师。“儿子32岁就病死了,老伴受不了打击,也去世了。”如今,在张克飞眼里,亲人只包括女儿、孙女和外孙女。“女儿在新华书店上班,很孝顺,隔几天就来看我。” 91岁的王宇杰,经历不一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