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日格乐20134001017学前教育.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敖日格乐 学前教育 20134001017 攻击行为是儿童经常会发生的不良行为。儿童之间因矛盾而互相辱骂、恶意中伤、打架斗殴、乃至动用武器伤害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报刊上此类报道已屡见不鲜,着实让人忧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等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实施,因此,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价值。有鉴十此,本文在较广泛参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有关研究成果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分类、攻击行为的理论等方而,进行研究归类,在此基础上做了综合论述,以期对儿童良好行为的塑造有所启迪。 攻击行为的界定及其分类 攻击的含义 心理学界对攻击行为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对人类攻击行为的探索过程中,研究者对攻击行为的界定就一直争论不休。总体而言,心理学文献对攻击的界定一般以下述四个方面之一或几个方面作基础:行为的解剖学性质、行为的前提条件、行为后果和观察者对行为所做的社会判断。与之相应,心理学中对攻击的定义主要有解剖学界定方法、行为后果定义法、前提条件定义法和社会判断定义法。(张文新,1999) 习性学家在动物攻击性研究中通常持解剖学界定方法,认为攻击是指那些导致对方逃跑或给对方造成伤害的行为或行为模式;行为后果定义法认为攻击是导致另一个体受伤害的行为。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解剖学界定方法和行为后果定义方法是相同的,都认为攻击是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但是却没有考虑实施者的意图;前提条件定义法认为应该根据行为的即时动机和伤害性对攻击行为进行界定(Berkowize,1993)。虽然前提条件定义法将攻击实施者的意图纳入考虑,但其实我们很难确定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具有什么意图,拥有很强的主观性;社会判断定义法认为攻击是一个设计行为结果、形式、强度、意图以及行为者和行为对象之间的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复杂结构(Bandura,1973)。这一定义其实是以上定义的综合,但其实也存在很多不能控制的因素。 在当代心理学界,尽管研究者对攻击的界定好存在一定困难,也存在一些分歧,但是还是比较一直的认为攻击的根本特征为有意伤害性。布雷恩(1994)在整合了多种概念的基础上对攻击性的界定提出了四个条件:1、潜在伤害性;2、行为有意性;3、身心的唤醒性;4、受害者的厌恶性。 攻击行为的分类 在攻击行为研究过程中,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纵观国内外研究,分类标准众多,但是主要有行为动机、表现形式或实施方式、诱因、大脑机制、年龄等。 1、根据行为发生的动机分类:费什巴赫(Feshbach ,1964)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如果是以伤害他人或损坏他人物品为目的,且在达到目的后感到满足或快活的行为为敌意性攻击;攻击行为不是为了获得某种满足或快感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或报酬就是工具性攻击;西尔斯(Sears,1961)将攻击性行为区分为亲社会的攻击和真正的攻击行为。上述两种分类方式虽有其可取之处,但是缺点也是很明显的,费什巴赫的分类方法虽然很有道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把握,西尔斯所提出的亲社会的攻击这一概念本身就很矛盾。 ⒉根据行为表现形式分类:巴斯(Buss,1961)是首位根据身体-言语、主动-被动以及直接-间接等表现形式对人类攻击行为进行分类的研究者。 根据攻击发生的诱因 根据这一分类标准,研究者通常把攻击行为划分为反应性攻击和挑衅性攻击,反应性攻击是应对威胁或挑衅时的一种冲动型的消极行为反应(Dodge,Coie ,1987);挑衅性攻击的发生没有任何明显的诱因,但是通过深思熟虑。 根据攻击发生的大脑机制分类 莫耶(Moyer,1968)首次把攻击类型与特定的神经环路和神经内分泌状态联系起来,尤其是关注边缘系统的杏仁岩复合体、丘脑下部核以及其他部位的作用。潘克塞普发现鼠和猫至少有三种攻击亚类型具有自己特定的神经环路:第一条是掠夺性攻击的神经环路;第二条是情感性攻击的神经环路;第三条是雄性间攻击的神经环路。 根据攻击发生的远端影响因素—发展进行分类 正是由于人类攻击行为随年龄而发生变化,所以以此为依据进行分类的研究者也是众多。其中最为代表的是欣德(Hinde,1992)支出儿童期儿童具有工具性攻击行为、戏弄性攻击、防御型攻击以及游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某物或者某种环境;戏弄性攻击旨在嘲笑、戏弄别人;防御型攻击是对他人侵犯的反击;游戏性攻击通常会使参与者陷入换乱的游戏活动中。该分类方式仅仅考察了儿童期儿童攻击行为类型,没有从个体发展的历程上对攻击行为表现类型的发展变化轨迹进行详细的描述。 精神病学的分类方法 巴勒特(Barratt.1997)等的分类方式是其中最有代表的,他们从疾病分类学的角度将攻击分为需就医的攻击、有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