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0114《中国文学批评史》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docVIP

0114《中国文学批评史》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114《中国文学批评史》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为大学中文系高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一门提高课,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我国文学发展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了解我国历史上各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发展情况。学习这门课,不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也会对我们欣赏和评价现代文学以及建设现代文论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该课程为闭卷考试,试卷由三种题型组成,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题型一:写出词语的出处和含义 2题,每题15分,总计30分) 题型二:简答题 (共2题,每题15分,总计30分) 题型三: 论述题 (共1题,总计40分)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303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二、知识点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特色 中国文学理论、先秦儒家的文学思想 (2)关于文艺和政治、道德的关系 (3)关于艺术的内容与形式 孔子提倡在不违背礼教的前提下,文艺的内容和形式应当兼顾。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是孟子关于如何读《诗》的论述。“以意逆志”出自《孟子·万章》中孟子和弟子的对话。 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里的“意”指读者的意,“志”指诗人在诗中所表现的志,所谓“以意逆志”,汉人赵岐注为“以己意逆诗人之志”,是正确的。就是说,读者在读诗的时候,要想透过外表的言辞而得到诗人之本心,就要设身处地,以自己的心意去体会诗人的心,使自己的心灵与诗人的心灵达到契合。讲得明白一点,就是“将心比心”。 孟子的“以意逆志”,虽建筑在他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上,但在文学欣赏这个特定的范畴内,却有着它深刻的合理性。文学欣赏过程,是读者对作家所创造的艺术情境进行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对艺术情境的体验是必不可少的。而所谓体验,就是读者设身处地,入乎情境之中的意思。熙载说:“读书须切己体认,方觉有味”(《艺概》),如此等等,都讲的是欣赏时设身处地、入乎其中的体验过程。没有这种体验,即不能得到切身的审美感受,也就谈不到欣赏。没有这种体验,即不能得到切身的审美感受,也就谈不到欣赏。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孟子关于读古人之诗的方法的论述,出自《孟子·万章》。孟子认为了解古人的作品,就必须了解他们的为人(知人)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论世)。“知人论世”是从外部来探讨作品,了解作家、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这是正确研究作品的前提。 《孟子·万章篇》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人,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认为,人们的交通友善,不仅限于活人之间,也可以在活人与死人之间进行。与古人交友的唯一方式就是读他们留下的诗与书。而要想了解他们的作品,就必须了解他们的为人(知人)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论世)。这个见解,放在现在来看也许觉得很简单,可在当时提出来却是个创举。第一,在先秦,人们虽然也念《诗》,说话的时候也引《诗》,但都把《诗》看成是一种既定的东西,很少有人想过,那一首一首的诗是一个一个的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写出来的,所以也就很少有人想到要通过诗来考察那个作者和他所处的环境,还没有“作家论”这一说。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开辟了一个新的渠道。后来汉人论屈原,从他的作品讨论他的思想和人格,讨论他生前的处境,这就是成形的作家论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家论更加成熟,《文心雕龙》与《诗品》之中都有很深的探讨。而这方面的开创之功要归于孟子。第二,孟子首先把“诵其诗,读其书”与“知其人,论其世”联系起来,特别是把创作和时代联系起来,这在当时也是很重要的见解,因为他实质上是看到了文学作品总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时代的反映。这是一种朴素的历史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见解。 **“立隆正”: 战国后期,全国统一的形势已经十分明确,荀子力图建立一种为地主阶级统一天下并达到长治久安的理论准则。与建立中央集权的历史趋势相适应。荀子在思想上提出了“立隆正”:“凡议,必将立隆正然后可也,无隆正则是非不分而辩讼不决。”所谓“隆正”,就是为人们的言论树立的最高的、最正确的准的。这准的,就是“道”、“圣”、“经”。 荀子认为,人们的说话和著文,必须要符合大道,圣人,经典的标准,他给文学规定的根本任务,就是明道,宗经,征圣。荀子提出的这一观点荀子提出的明道、征圣和宗经,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最正统的文学观。它在后世的影响很大,不但为历代好多正统的文人如汉代的扬雄,隋代的王通以及宋明理学家所乐道,而且对其他的文学家和文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时间加速器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