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VIP

3.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

  1. 1、本文档共38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具体的考查题型有下列五种: 一是直接对文中的实词进行解释,要求选择解释正确或错误的选项,这是主要的考查题型,2011年除上海卷外,各省份的高考卷都采用了此类题型;二是给一个例句,要求选择与例句中加点实词意义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如2008年江西卷第10题;三是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实词的意义,其中一个句子来自文言选段,一个句子来自中学教材;四是比较词语古今义的异同,要求选择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或不同的选项;五是指定某实词,要求考生自己进行解释,此题型2011年为上海卷所采用。 文言实词考查的趋势是: 1.所考实词越来越贴近教材。从2011年高考所考的实词来看,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也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了高考的“试题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的特点。 2.一词多义仍然是考查的重中之重。历年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基本上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因此,掌握实词的多个意义和根据语境去选择恰当的义项仍然是考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推断词义的三大原则 1.推断词义要紧扣上下文,因文定义。 一词多义,是根据它在词典中的价值说的,到了一定的上下文里,一个词就只有一种用法,一个独一无二的意义。“知”字,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中,应为本义,作动词“知道”解;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谋攻》)中,应译作“了解”;而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应译作“认识,熟知”;到“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中,则转为名词,是“知觉”的意思;在“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中,也是名词,但按文意应作“知识”解。可见离开上下文去推断词义,就只能是天马行空,无的放矢!这也是学生答题时的误区之一。 2.推断词义要有历史观念。 语言也和其他事物一样,是不断运动着的。这种运动表现在词汇上,就是词义的演变。中国历史悠久,每一阶段总有很多的新词、新意出现,忽略了这一点就会犯“泥古不化”的毛病。以“是”为例。在先秦时代,“是”一般只作指示代词,不作判断词,如在“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 师》)中,则为指示代词“这”。西汉开始,有作判断词的情况,如在“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中则为判断词。自此两种用法并存,如在《西门豹治邺》“是女子不好”中的“是”是指示代词,“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中的“是”则可理解为判断词,但也可作指示代词讲,这是属于过渡阶段。《三国演义》“岂是下寨之地”中的“是”就纯属判断词了。 3.推断词义要有强有力的证据。 一切的科学结论,都是从大量的材料中,经过观察、分析、归纳然后提升出来的。没有证据的推断是站不住脚的。因此,在答题时,要尽可能从已经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到例证。例如2011年全国卷第8题中C项“邓愈镇江西,数延见”中的“延”应是“邀请”的意思,而不能理解为“招聘”,这我们可从《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佐证。 (二)推断词义的十种方法 1.字形推断法。 汉字形声字占80%以上,形声字半旁半音,半旁半义,形声字的“义”给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例如《庖丁解牛》中“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硎”是冷字,“硎”旁从石,从语义上可以推出是“磨刀石”。又如“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宋史·第二百五》),“觐”为左声右形的形声字,根据其形旁“见”的含义,加之“觐”的对象是其“父母”,可以推断“觐”的意义是“拜见”。 再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第9题D项“汗交颐不少休”,该句中的“颐”是一个右形左声的形声字,形旁为“页”,自然跟“人头”相关,解释为“脸颊”(“汗交颐”意为“汗水流满了脸颊”)是正确的。 2.通假推断法。 如果在文中根据词语的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根据古音通假时音同音近的字才能通借的原则,试着找通假关系,推断出词义。如“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孰”,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就可以推断“孰”同“熟”, 是“仔细”的意思。 又如2011年重庆卷第8题B项“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句中的“趣”是“促”的通假字,意思是“催促”。 3.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 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简易推出繁难。如下列两例: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贾谊《过秦论》)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①句中,“固”与“地”处于对应位置,我们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险要的地势”。②句中,“忧劳”与“逸豫”处于对应位置,加之“兴国”与“亡身”语义相反,可以推断“逸豫”义应与“忧劳”相反,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再如2008年高考

文档评论(0)

advs7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