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福建文物市场管理doc
福建文物市场管理
文物市场由私营古玩业发展而来。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福建省古玩业规模较小,只在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地有几家古玩店,主要经营古瓷器、古旧图书、字画、玉石、铜杂、家具、寿山石等,行业景况颇显萧条。
1958年,国家对个体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古玩业开始实行公私合营,划归省废品回收公司领导。60年代初,成立福建省文物总店和厦门文物分店,加强民间社会流散文物的管理、收购、调拨和文物商品的内销业务。70年代至80年代初,文物作为特殊商品仍贯彻国家制定的“归口经营、统一管理”和“少出高汇、细水长流”的方针。文物商品以外销为主,主要由国家批准的文物商店专营。交易的数量、规模也有所限制。
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物市场的内外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国内私家收藏文物和国际市场对中国文物的需求迅速增长,文物市场日趋活跃。福建省在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地先后自发形成古旧物品交易市场。除原来经国家批准的文物商店外,文物监管物品、文物艺术品拍卖、文物典当、抵押,以及文物复制、仿制等经营活动也相应出现。在经济大潮冲击下,原先文物销售以外销为主、仅有少数国营内销点的状况远不能满足国内文物爱好者正当的收藏、转让、调剂的要求,文物商店陷于购销不畅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许多文物交易在私下进行,文物黑市和文物走私活动十分猖獗,国家珍贵文物大量流失。如何疏通文物商业渠道,搞活经营,使文物商店摆脱困境,重新获得发展和加强,改革、改善文物市场的管理,成为文物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
为防止珍贵文物流失、制止文物非法经营、保护文物爱好者正当权益,根据[1992]文物字第209号文件通知,福建省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决定,凡从事与文物经营(包括文物销售、收购、拍卖、典当等)有关活动,必须报经省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批、鉴定、许可,统一实行经营许可证制度。并限定其经营范围和场所。同时,加强文物与公安、工商、海关等国家执法部门之间的合作,对全省文物流通秩序实行有效监控,使文物市场管理逐步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目前,经福建省文化厅批准,福建省已初步形成国营文物商店、文物鉴管物品市场、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文物市场新格局。
(一)文物商店管理
文物商店是国家法定的文物收购和出售机构,属全民事业单位,在其内部实行企业管理。1981年,国家文物局发出《关于文物商店应该积极向博物馆提供文物的通知》和《文物商店工作条例》,规定文物商店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商业手段收集和保护流散在社会上的传世文物,把其中具有收藏价值的珍贵文物提供博物馆充实馆藏。同时,将一般不需要由国家收藏的文物投放市场,满足国内文物爱好者需要,或为国家创造较多的外汇收入。
1.机构设置
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所报改变文物商业的性质和管理体制的方案的批复》,结合福建省文物商业的具体情况,福建省人民委员会于1961年4月26日批复由省文化局、商业厅、财政厅、对外贸易局、中国人民银行省分行联合提出的《关于改变文物商业的性质和管理体制的方案》,决定改变福建省文物商业的纯商业性质为实行企业经营管理方法的文化事业单位,作为收集社会上流散文物的收购站和临时保存所,统一划归省及各市、县文化部门负责领导。负责收集全省流散在社会上的传世文物、并有计划地供应国内、省及各市、县,博物馆、科学研究机关、学校作为陈列或研究参考之用。有计划、有选择地供应市场需要和适当地组织出口并办理废旧物资中的文物检选工作。业务范围主要经营和收集本省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世文物。同时,详细规定文物商店移交原则、行业间协作关系,以及在移交后对内实行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经销原则、资金经费管理和人事安置等具体措施。同年5月16日,正式成立福建省文物总店和厦门文物分店。新成立的省文物总店人员编制8名,厦门分店人员编制6名,内设门市部,分内柜、外柜和委托三个部分。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物商店被迫关闭,1969年被撤消建制。1976年4月,重建福建省文物商店,核定事业编制11名。1979年9月,恢复福建省文物总店名称,同时扩大编制至22名。同年8月,建立厦门文物店,核定编制5名。两店均设立经理室、行政办公室、财务部、保管部、业务部、门市部等6个部室,并增设外宾门市部,作为国家外销文物商品定点单位。1980年5月28日,建立福州市文物店,核定全民编制3名、集体编制2名,1980年成立外宾门市部。1985年经国家文物局审核,暂停福州市文物店的文物外销权,只经营内销文物商品。1990年停业。1993年3月26日成立泉州市文物商店,核定编制5名,1994年成立外宾门市部,店址在泉州府学路2号,明伦堂育英门。省文物总店从60年代起,在南平、漳州、莆田、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