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置换通风三节点法建模剖析
加辐射顶板的置换通风系统的简化模型;目录;置换通风的原理;置换通风的特性;置换通风房间的热力分层;2.室内空气的流速低,速度场平稳,呈层流或低紊流状态.
3.污染物在人停留区不扩散,而被上升的气流直接带到上部非人活动区.; 由于送风温度相对较高,造成对房间的供热能力及冷却能力不足仅25-35w/ ,而普通办公建筑显冷负荷一般超过50w/ 。为了克服这种局限,两种置换通风的变形被设计出来。
1. 地板送风系统(UFAD)
这种系统进风是从地板下由旋流风口送出,这种送风口加大了空气的掺混,所以允许比标准流速通风更大的送风温差(10℃),以此来增加系统的制冷能力。
;置换通风+辐射顶板CC/DV;模型的建立1.1现有相关实验;辐射顶板加置换通风(CC/DV)系统实验数据;1.2 模型的假设;3.建立模型;CC/DV与onlyDV的对比;三节点模型;三节点模型;节点能量 平衡;墙体内表面能量守恒;4.中性高度的确定;
上述情况是针对单热羽流对于n个热羽流,即n个热源时:
该公式适用于n个完全相同且没有交汇的情况,此时总羽流等于各个羽流流量之和。并且这个公式假设羽流是由点热源对流热为动力产生的。然而实际情况是的热一部分来自于对流传热,还有一部分来自于热辐射。
本文采用惯用做法50%来自对流50%来自辐射。;一. 公式是在将热源简化为点热源的基础上推导得来。所以在这里我们需要给每一个热源假定一个虚拟的点z,如右图所示。
有两种方法给z点进行定位。
最小值方法
热流传递角为25度,虚拟点设定在热源特性尺寸距离底部的1/3处。
最大值方法
虚拟点设定在实物热源边界高度上。
本文采用最小值方法。
;二.热流交汇问题
由于羽流的卷入作用,随着
高度的增加,流速会增加,但是
如果两股羽流交汇,由于交汇使
得羽流边界总周长的降低,削弱
了卷入作用。那么相比交汇前流
速的增加量会降低。
如果交汇发生在低于中性面
高度的地方,那么中性面高度也
会增加。
; 4.3 DV/CC的中性高度(hNL)的确定;
得到:
其中 W-给定热源产生热流
对于n个热羽流(即n个热???)时:
对该公式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控制工作区域的环境,使我们工作的空间始终处于一种舒适的条件。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两个系统的公式基本一致。;4.4 验证该计算公式是否仍然适用于CC/DV系统;对比显示:;两个高度:hNL与hMX;5. 模型验证;DV系统中的FMO;CC/DV系统中的FMO;参数FMO存在差异的原因:
参数FMO代表进入工作区的对流得热占室内总得热的比例,在CC/DV系统中FMO 减小说明辐射冷板降低了房间的平均表面温度,使工作区周围墙体的对流换热程度减小,从而使进入工作区对流得热量减少。
;整体偏差分析;验证;验证;与现有模型的对比结果;图8. 与现有模型对比;模型的局限性;6. 结论;谢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