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秋水(节选)大学语文要点
【题解】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它的客观思想意义在于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人们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不断开阔眼界,不停止学习。 第一段: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 1、展现一幅秋水应时而降的景象,河伯见而自喜。 2、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何伯见而自识其丑。 第二段: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何伯,使之开阔眼界,不敢自满。 1、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2、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 3、进一步说明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道理。 4、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层次结构】 1、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来进行说理。 2、文章开头有一段景物描写,这有两个作用: 一是从河伯初见河水上涨的壮观景象,到看到大海苍茫无垠的气象,形象渲染主旨,表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 二是用河景与海景这样具体的景物互相比照,来衬托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艺术特色】 3、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比喻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动的客观环境,因而是有限的,“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等几个比喻,说明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因而应该不断开拓自己视野。 4、本文采用逐层推进式论证方法。 由小及大,由河伯至大海;再由大至小,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层层比较得出“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的道理。文章运用排比与反诘两种修辞手法,使说理极有气势。 思考与练习 1. 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 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2. 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说理形象而有力。 3. 本文中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用的成语,请指出来。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坐井观天 太仓稊米 * * * * 庄子小传 司马迁《史记》写老子列传,把庄子小传附录在其后,仅有235字 。 (一)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二)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三)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与老子之言。 (四)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五)其言恍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庄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只做过地位卑微的漆园吏。据《庄子》中记载,他生活贫困,住在穷闾陋巷,困窘时织履为生,弄得面黄肌瘦。但据说楚王派人迎他到楚国去做国相,他却拒绝了,说是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 《老子》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一切人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毫无价值。 庄子的思想 庄周梦蝶 他的思想不可谓不深刻,但对统治者毫无威胁,故能容之,流传至今,而在野的道家之所以不像其他诸子百家那样,遭受被排挤乃至消灭的结果,也得益于庄子及其思想本身。 表面上看庄子是消极遁世者,但这只是从统治者和社会的角度衡量的结果。庄子不像儒家,他不肯为统治者以及百姓卖命,贡献自己的智慧与才能,因为他不仅反对一切制度与人为的文明,而且认为,个人渺小至极,即使才能再大,也无法让社会理想化,更无法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个人能做的,就是使自己的生命达到自由的天地境界。 因此,他从来不企图在这样的世道中有所作为,他所想的是如何使个人的生命活得精彩。 冯友兰先生曾有“人生四境界说”。 自然境界:层次最低的人生境界。“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 功利境界 :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已有清楚地了解。但这种了解仅限于自身,所以“为自己谋利”是生活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特征。 道德境界: “尽伦尽职”是这一境界者的特征。冯友兰把这一特征概括为“行义”,即“为公”。 天地境界:这种人的行为已非停留在“行义”,而是“事天”。具有这一境界的人,对宇宙人生已有完全的了解,因此,“天地境界”可使人的生活获得最大的意义,使人生具有最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海尔平台化建设》ppt教案模板.ppt
- 九年级数学试卷讲评课.pptx
- 安徽凤阳经济开发区环境影响区域评估报告(环境影响区域评估+环境标准).pdf
- 危险货物道路输运押运人员从业资格考试模拟题及答案.doc VIP
- 八年级信息技术(下)Python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小学英语五年级The little horse crosses the river课件.pptx
- 农行反洗钱与制裁合规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大全-下(判断题).pdf VIP
- 甄嬛传英文剧本.docx
- 2022河南省家政服务业职业技能大赛母婴护理项目技术工作文件.pdf
- 2022八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期末考试(python).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