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协和以为体,奇出以为用_0
协和以为体,奇出以为用
摘要在 中国 古典文体学中,文体的基本内涵是指具有特征性的文章整体。文体的生成遵循着“协和以为体,奇出以为用”和“体一用殊”的 规律 :以文章的基本规范和内在规定性(即“体”)为根据,通过表现形式与表现对象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化,生成特征各异的现实文体(即“用”)。古典文体学中各种辨体思想,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文体生成中“体和用奇”和“体一用殊”规律。不同视角辨体思想的互补与交融,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古典文体学的面貌。
关键词体用论;文体生成;文体特征;辨体
如果从20世纪30年代薛凤昌的《文体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和施畸的《中国文体论》(北平:立达书局1933年版)算起,中国古典文体学的 现代 研究 至今已有大半个世纪。期间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无论在 文献 的收集整理方面,还是在 理论 的拓展深入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严格说来,学界迄今尚未对中国古典文体学的体系构成有一个相对准确完整的认识。把握古典文体学的体系构成,要解决两个最基本的 问题 :一是明确古典文体学的核心范畴“文体”的基本内涵,二是确立古典文体学的 方法 论基础。关于“文体”范畴的基本内涵,笔者已另文论析,此处不拟详论。笔者的基本看法是,古典文体学中“文体”范畴的基本内涵是相对统一的,其普遍用义是指具有特征性的文章整体。古典文体学正是以诸多特征各异的“文章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揭示文体的生成规律, 分析 文体的内部结构,描述文体的表现特征,辨析文体的类别异同, 总结 文体的 历史 流变,……在不断认识文体的过程中,也 自然 形成了古典文体学的基本方法论——体用论。
一
体用论是中国古代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论。这种思想方法产生于先秦, 发展 于两汉,成熟于六朝,经历代不断丰富完善,成为传统儒家、道家和佛家等各种文化形态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古人言体用,在不同语境中往往有不同用义,综而言之,主要有下列两种情形:[i]其一,体表示事物的本体和本质,用表示本体的表现和作用(这里所说的“作用”不是指狭义的实用功能,而是指事物在各种具体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和存在形式等)。如《论语·八佾》载:“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学而》又载孔子语:“礼之用,和为贵。”“礼之本”相当于“礼之体”,指礼的本质或本体;“礼之用”则是指礼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再如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这里的“本”和“用”,也相当于“体”和“用”。后两句是说,道家认为虚无是事物的内在本质,而因循(即根据、遵循自然之道)则是虚无之道的作用和表现的具体形式。又如《坛经》:“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念之本,念即真如之用。”真如是指最高的精神本体,念(具体思想活动)是这一精神本体的作用和表现。
其二,体表示事物的实体,用表示事物的作用。如孔颖达《周易正义》解乾卦名云:“此既象天,何不谓之天,而谓之乾者?天者定体之名,乾者体用之称。故《说卦》云:乾,健也。言天之体,以健为用。圣人作《易》本以教人,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故名乾,不名天也。天以健为用者,运行不息,应化无穷,此天之自然之理。”这里的“天者定体之名,乾者体用之称”,意思是说“天”是对实体的命名,而“乾”则是称呼这个实体的作用。再如唐崔憬《周易探玄》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云:“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体,则是道也。其体比用,若器之于物,则是体为形之下,谓之为器也。假令天地圆盖方轸为体为器,以万物资始资生为用为道;动物以形躯为体为器,以灵识为用为道;植物以枝干为器为体,以生性为道为用。”(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体者,即形质也”,意为体是指有形有质的实在之物;“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意为用是指这一物质实体的各种具体作用。
上述对体用及其关系的两种理解,虽然有所区别,但其间自有相通之处:体无论指本体还是实体,都表示事物相对本质稳定的形态和特征;用无论指表现还是作用,都表示事物相对具体变化的形态和特征。因此古人言体用,注意的是其道理相通处,而不计较其中的差异。如朱熹《朱子语类》卷六云:“只就那骨处便是体。如水之或流,或止,或激成波浪,是用;即这水骨可流,可止,可激成波浪处,便是体。如这身是体,目视,耳听,手足运动处,便是用。如这手是体,指之运动提掇处便是用。”这里所说的体主要是指物质实体,用是指实体的运动、功用和变化。又云:“体是这个道理,用是他用处。如耳听目视,自然如此,是理也;开眼看物,著耳听声,便是用。”这里的体则是指道理,用则是指这一道理的具体的表现和作用。纵观古代关于体用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初中德育教学中如何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_0.doc
- 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如何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分析_0.doc
- 初探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提高农民素质关系_0.doc
-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国农村金融改革问题研究_0.doc
- 创新理念开创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_0.doc
- 利用地理课堂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_0.doc
- 利用地理课堂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_2.doc
- 利用城市绿化面积,促进城市环境保护的措施.doc
- 利用地理课堂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_1.doc
- 利用城市绿化面积,促进城市环境保护的措施_0.doc
- 2025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所属在京单位高校毕业生招聘2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
- 2025年01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公开招聘1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doc
- 2024黑龙江省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权属企业市场化选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 2025汇明光电秋招提前批开启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 2024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审计部公开招聘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 2024吉林省水工局集团竞聘上岗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 2024首发(河北)物流有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 2023国家电投海南公司所属单位社会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 2024湖南怀化会同县供水有限责任公司招聘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 2025上海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招聘2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