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崔玉珍_庭审讯问中的问话结构与言辞证据链的构建
庭审讯问中的问话结构与言辞证据链的构建
中国政法大学
法律语言研究中心、人文学院中文系
崔玉珍
Email:cuiyuzhen@126.com
提纲
庭审讯问的特点
庭审讯问的问话结构与言辞证据链
实例分析
小结
一 庭审讯问的特点
在现代庭审制度中,庭审讯问越来越重要,因为庭审讯问是公诉人在法庭调查阶段查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重要手段,同时和被告人罪名成立与否、具体量刑情况有着密切的关联。
由于公诉人的身份、立场,他所关注、所希望揭示的案件事实必然和自己的目的有关,因此在庭审讯问中,公诉人必然按照自己的需要构建自己认为的案件事实。
二 问话结构与言辞证据链
何家弘(2012:35)“语言分析将开创证据法学研究的新阶段”,因为他认为语言和证据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
由于语言证据是一种言辞证据,其真实性和证明力往往会受到质疑。
要想提高言辞证据的可靠性,就必须形成相互之间有关联的、能证明犯罪构成要素的、而且和书证物证相互印证的言辞证据链条。
二 问话结构与言辞证据链
犯罪构成要素:犯罪事实的要素
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可以概括为“七何”,即何人(什么人说的)、为何(为什么说的)、何时(在什么时间说的)、何地(在什么地点说的)、对何(对什么人说的)、如何(怎么说的)、何语(说的什么)
何家弘:在证据学研究中,司法证明的对象也可以概括为“七何”,即何人、为何、何时、何地、何物、如何、何事。
二 问话结构与言辞证据链
犯罪构成要素:犯罪事实的七大要素
不同犯罪事实其侧重的要素不同
言辞证据链的三方面
言辞
证据:只要能证明犯罪事实的其中一个要素就可以成为证据
链条:相互之间有关联,可以成为言语链
言辞 言词
二 问话结构与言辞证据链
例子
1 公诉人:你和李明是什么关系?
被告人:我和李明那次是第二次见面。
2 公诉人:第二次见面?
被告人:对,以前见过一次,跟他不认识。
1 2:言语链
二 问话结构与言辞证据链
语言结构和语言证据并不是直接关联的。
认知构建(cognitive construction)
语言结构 言辞证据链
语言结构反映说话者的认知构建,继而进一步反映说话者言词证据链的构建。
二 问话结构与言辞证据链
语言结构是受制于人们的认知结构的。具体地说,在交际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交际双方的意图、认知,说话人会有意图地传递某些信息,从而影响听话人的心理状态和认知。在这个意图传递的交际过程,说话人要想最有效地传递特定的信息,他在描述事件过程中必然将其意欲传递的信息意图与特定的句式结合起来,一个说话者会根据不同的意图进行不同的句式选择,而句式的不同选择反过来反映了说话者的动态认知过程。
二 问话结构与言辞证据链
庭审讯问的基本语言模式就是问答模式。
认知构建(cognitive construction)
问话结构 言辞证据链
三 实例分析——大兴摔童案
公诉人对被告人韩磊的问话一共有63个问话。
公诉人的句式分布
陈述句
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
总计
公诉人
2
59
2
0
63
3.2%
93.6%
3.2%
0%
100%
三 实例分析——大兴摔童案
公诉人问句结构的静态分析
疑问句:有疑而问
询问句:半疑半问
反问句:无疑而问
疑问句
询问句
反问句
总计
特指
选择
正反
是非
公诉人
29
0
0
17
11
2
60
49.2%
0%
0%
28.8%
18.6%
3.4%
100%
三 实例分析——大兴摔童案
1公诉人:在准备停车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被告人:在准备停车的过程中,当时,因为旧宫那条路是双向道非常窄,路两边都停着机动车。我们车子开过去的时候,在机动车道上停了一辆小型的购物车,在人行道上站着一个妇女,她身边没有其他人,所以我断定那辆车是她的。
2公诉人:你看见了路边站着一个妇女,是吗?
被告人:对。
3公诉人:这个人是本案被害人的母亲李媛吗?
被告人:是。
三 实例分析——大兴摔童案
这个言语链一共有3问。
第一问:特指疑问句,引进新信息
第二问:询问句,用于确认被告人在第一问中的信息
第三问:是非疑问句,确定某一信息
言语链 用于证明“何人”,可成为言辞证据链
三 实例分析——大兴摔童案
1 公诉人:当时李媛的身边有什么?
被告人:当时她附近没有,离她特别近的地方没有人,离她几米之外有几个人,是等车的乘客。
2 公诉人:你看见李媛的身边有一个婴儿车了吗?
被告人:我当时不知道那是婴儿车,我一直以为那是一个女的购物回来,是一个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