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人教版)含答案.docVIP

初一下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人教版)含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七年级(下)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前6题每小题各2分,第7题每空一分) 1.加点字注音和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蝉蜕( ) 尴尬( ) 木屐( ) 九曲连环( ) B.系上( ) 讪笑( ) 俪歌( ) 攒成( ) C.泥泞( ) 臃肿( ) 花圃( ) 掸子( ) D.菜畦( ) 倜傥( ) 拗过去( ) 倜傥( ) 2.下列词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相宜 哺育 人迹罕致 B.确凿 肿胀 荒草萋萋 C.书塾 搏学 来势凶凶 D.瞬息 嫉妒 害人听闻 3.下列没有语病的—项是 ( ) A.他从上中学的第一天起,就坚持每天写日记。 B.阅览室里有各种学生们喜欢阅读的图书杂志。 C.卧龙山的春天,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D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4. 下列名著人物情节搭配不当的是( ) A格列佛--------游历小人国 B杨志----------丢失生辰纲 C张飞----------大意失荆州 D唐僧----------被变作老虎 5.下列句子中语言运用得体的一项是: ( ) A.你的意见提得很好,我们一定想办法改进。 B.感谢你们的热情邀请,我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光临指导的。 C.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同学要及时醒悟,努力改邪归正。 D.大会主持人对发言的人说:“你说不清楚就不要说了。” 6.将下面五句话填入下面的横线,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神态端庄,头梳螺髻,双耳垂肩脸如满月,身披袈裟, 须弥山石窟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须弥山入口处的高达20多米的弥勒大坐佛。坐佛高踞于一个马蹄形窟内, 十分壮观,是全国最大的石窟造像之一。 A B C D 7、按原文填空 (1)峨眉山月半轮秋, 。 (2) ,竹中窥落日。 (3) ,深林人不知。 (4)此夜曲中闻折柳, 。 (5) ,凭君传语报平安。 二、阅读理解(47分) (一) 1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8.解释加点的字。(4分) (1)不能称前时之闻( ) (2)贤于材人远矣( )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回答问题。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2分) (二)人类与技术环境(10分) 近几十年来,人类发明了维生素、杀虫剂、电视、雷达、原子反应堆、电子计算机……这一切构成了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也称为“第二自然界”,使地球上的物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约每隔15年其数量增加一倍。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跟技术环境的①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②速度极其缓慢。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原始人和现代人在大脑构造上相差无几。几千年来人对语言的反应速度并无差异,基本上是平均每秒钟接受2.5个单词。然而,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每秒运算5000次③到当前的每秒钟几十亿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还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 人的大脑能否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呢?有的人甚至认为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难道果真如此吗?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于第一点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于第二点则持否定态度。 大脑是人类

文档评论(0)

uvze27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