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诗经》中生态环境思想与环境变迁.docxVIP

透视《诗经》中生态环境思想与环境变迁.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透视《诗经》中生态环境思想与环境变迁 ——以《邶风》为例 摘要:经典名作《诗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先秦时期生态环境的信息。本文仅就《诗经·邶风》篇中所折射的环境信息来探讨诗经时代的生态环境思想、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及地理环境变迁,藉此以窥当时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诗经 邶风 生态环境 失衡 《诗经·风·邶风》一共19篇,篇数仅次于《郑风》。邶,周代诸侯国,子姓,周武王灭商之后,为安置殷商遗民,将商王畿之地分为邶、鄘、卫三地,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殷地,称邶国。《说文解字》中:“邶,故商邑。自河内、朝歌以北是也” [汉]许慎 撰,[宋]徐铉 校《说文解字》卷6下,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33页。 ,即位于原商都朝歌以北,淇水以东,古黄河道以西。范围在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一带。邶风就是指邶这个地方的歌咏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民歌。 《诗经》是一部诠释生命主题的生态史诗。《邶风》中蕴含着诗经时代邶地先民朴素的生态环境思想,诗中歌咏表现现实生活的意象物如太阳、月亮、花草树木、动物、山川、河泽等,折射着先民对所生活的地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的深刻认识与理解,蕴情感于大自然,将情感物化于意象物中,书写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景观,却又显现着一种对自然既崇拜又敬畏的情怀,深深的承载着先民的殷切的希望与寄托。诗中的这些意象物与先民的经济文化生产活动息息相关,花草树木的歌咏叙写了先民在早期社会的经济生活背景,洋溢着浓厚的饮食信息。正所谓“四经皆史”,《诗经》里隐藏着丰富的历史地理环境信息,通过解读这些史诗来揭开诗经时代的地理环境变迁之谜。 一、朴素的生态环境思想 黄河与其支流是中国文化衍生繁荣的生命之河,是构成中国文化渊源的地理生态基质。也正如钱穆先生所说的“中国文化的发生,精密言之,并不依赖于黄河本身,他所依凭的是黄河的各条支流。每一支流之两岸和其流进黄河的两水相交的那一个角里,却是中国文化之摇篮”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4页。 ,淇水正是这样的支流,淇水即今天河南境内的淇河,位于汤阴县东南。原是南流注入古黄河,属黄河流域,因于“汉建安九年,魏武王於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 王国维校:《水经注校》卷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23页。 而成为白沟的一部分,为今海河水系卫河的支流。 西周邶国原为商代的王畿之地,此地区的开发可以说是离不开淇水的。据有人统计《诗经》里有关淇河“淇”字的出现平率仅次于黄河的“河”字。淇水两岸曾是殷商四朝帝都所在地,这里的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灿烂多姿的文明,先民们将生产生活融入大自然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思想,书写了一首美丽的创业史诗。有文人赞美道“淇河是一条文化河,被誉为史河、诗河、爱情河、生态河”。是淇水孕育了邶风独特的文化内涵。 《邶风·柏舟》篇中“日居月诸,胡迭而微”,与《邶风·日月》中的“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日居月诸,出自东方……,日居月诸,东方自出……”。古人认为太阳、月亮有自己运行的规律,以便来照亮大地万物,其实这就是象征着人类生命不息,一代接着一代传下去的生命传递规律。在他们看来,太阳和月亮的光照是无私奉献的,认为“日居月诸”是一种自然变化规律,同时暗示了人们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太阳月亮犹如自己的父母一样无私的养育下一代,作为下一代要有回报之心,同样对大自然也就不能只是一味的索取,要懂得回报,即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先民们已经认识到了以太阳、月亮为代表的大自然赋予了人们美好的生存条件和环境,人类才得以生生不息,子孙才得以繁衍,人类文明才得以传承,自然才得以恢复和发展。此诗彰显了古人朴素的生态环保思想和对其所生存的环境的一种朴素的认识。 在先民的思想观念里,人类与大自然中的鸟兽、花草树木、山川菏泽共同连结成一条生生不息的生命链,正是这种朴素的观念,《诗经》中所歌咏的意象物就是人类自己生命的真实写照,借意象植物的生长和存在状态及其本身的属性来表达对生命的敬意,将自己的情感物化为实实在在的生命实体。《邶风·旄丘》一诗中“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描写了葛的生长环境、存在状态和自身的属性,蕴意着先民长长的思念和深深的祝福。 在人类早期社会里,先民们面对自然的种种情怀,将自己的情感物化于意象植物、动物、山川,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意和崇拜,或者说是畏惧。到底怎么面对自然,先民们逐渐经历了从先前的畏惧到崇拜,然后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诗中歌咏动植物山川表达了先民朴素的自然认识观。《终风》中出现了“暴”、“霾”、“曀”、“阴”、“雷”等,诗中没有说是对大自然表现出了一种畏惧,而是和人们的思想情感联系起来,从而表达一种“中心是悼”、“悠悠我思”、“寤言不寐”的苦苦思念情怀。也就出现了人

文档评论(0)

xjdo7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