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流亡者的窘境
文化流亡者的窘境
摘 要:以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为 理论 基础,对奈保尔2004年新作《魔种》与此前的作品《半生》进行比较 分析 来探寻奈保尔本人的双重文化身份所导致的双重视角,以及由此产生的身份危机。对奈保尔的创作作出了相对客观的评介,指出后殖民作家所面临的共同 问题 :无法真正地、彻底地走出文化流亡者的窘境,也没能突破其独特文化身份的局限。对于奈保尔创作陷入瓶颈的原因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留下了进一步思索和探求的空间。
关 键 词:奈保尔;文化流亡;《半生》;《魔种》;世界性
Abstract:Based theoretically on Said’s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The 1993 REith Lectures, the Magic Seeds as Naipaul’s latest work in 2004 and the Half a Life as his previous one are discussed comparatively to explore his double cultural perspectives resulting from his own bicultural identity and his identity crisis thereupon. A relatively objective comment upon Naipaul’s literary creation is thus set out, where the common problem most post-colonialism writers are facing to is found, i.e., they can not really and thoroughly walk out of the dilemma of cultural exiles and fail to break through the restriction on thEIr unique cultural identities. The paper tries to give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for the reason why Naipaul’s creativity is on the horns of a dilemma with a space given for further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Key words:Naipaul; cultural exile; Half a Life; Magic Seeds; worldliness
印裔英国文学大师V.S.奈保尔(V.S.Naipaul)在沉寂了几年之后,于2004年推出了他的新作《魔种》(Magic Seeds)。在接受印度媒体的采访时,奈保尔表示:“我真的老了,而写作需要巨大的精力,《魔种》将成为我的最后一本书”[1]。这的确是个令评论家和读者都感到意外的消息,作为后殖民作家的杰出代表,奈保尔的创作生涯将近50年,在获得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以前,就已收获众多荣誉。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辞这样评价他:“维·苏·奈保尔是一个文学世界的漂流者,只有在他自己的内心,在他独一无二的话语里,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家。”[2]国内的相关 研究 也在他获奖后逐渐增加,尤其是已有中文译本的《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A House for Mr. Biswas, 1961)和《河湾》(A Bend in the River, 1979)两部小说。
《魔种》实际上是奈保尔的前一部小说《半生》(Half A Life, 2001)的续集,在故事情节和创作思想上都与其保持了一致,因此无法孤立地来看待这两部作品。在《半生》和《魔种》中,奈保尔以 艺术 的形式对自己多年的文学生涯进行了 总结 ,他的“寻根”主题又一次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运用萨义德(Edward W. Said)提出的有关“流亡”知识分子的文化理论来分析这两部小说,我们发现与书中的主人公威利·萨默塞特·钱德兰奈一样,奈保尔本人的双重文化身份导致双重视角,产生了文化身份的危机,最终陷入文化的无根与流亡的状态。尽管奈保尔一直在坚持不懈地追求自我的精神家园,努力寻找着自己的文化身份,却无法走出文化流亡者的窘境,一直徘徊在自己划定的圈子内,未能找到新的突破口,他的创作也因此陷入了低潮,在年逾古稀后宣布封笔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一、 文化流亡:一种隐喻的情境
有关奈保尔的研究,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就是后殖民作家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