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1.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章回小说的产生 4 章回小说几乎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唯一的体式,在宋元长篇讲史平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王国维认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乃“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 早期章回小说回目简单,明末清初左右固定下来, 经历了单句回目、双句不对偶回目、双句对偶回目的过程。 《水浒传》版本问题 3 版本很复杂,大致分为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70回至124回不等):简本文字简略,描写细节少;繁本描绘细致生动,文学性较强。 李贽、金圣叹曾评《水浒》。金圣叹腰斩120回为70回,名《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为清最流行的本子。 现在通行版本: 百回本《水浒传》,人民文学1975年版; 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人民文学1954年版,中华书局1961年版,上海人民1975年版; 七十回本《水浒传》,人民文学1952年版;《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1981年版。 明清传奇 4 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且更加完备。一个剧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作家还特别注意结构的紧凑和科浑的穿插。传奇的音乐也是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但比南戏有所发展,一折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传奇在语言运用上给我们总的印象是典雅有余,当行不足,谨严有余,生动不足。剧中许多曲词,我们在书房里低徊吟咏,真觉情文并茂;而搬到舞台上演唱,不见得入耳就能消化,这实际上表现了明清文人剧作的共同特征。 第一,题材选取现实生活故事,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描写对象从远离人间的神或魔开始走向市人,走向普通人的生活,从而体现出文学向“人”自身的靠拢和想文学本位的复归,同时也为世情小说的规模涌现,打出了一面自张一军的旗帜。 第二,审美触角伸向了人世间丑恶的一面,表达了作者对丑恶的现实怀着强烈的憎恶之情 第三,从类型人物到性格化人物。 第四,网状结构的高度成熟。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结构艺术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阶段。 第五,口语化的市井语言,代表了白话小说语言发展的另一方面,继承了说书艺人的口语化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 拟话本 3 “小说家”的话本则是拟话本小说的前身,是以阅读为编目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体制包括: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篇尾。作品包括:《幻影》、《欢喜冤家》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公安派:2 指名明后期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以袁宏道为代表,包括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及其友江盈科。因三袁是湖北公安人,遂以名派。 重个性、贵创造、强调表现自我的性灵说是公安派论文的核心。 《童心说》是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一篇散文,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笠翁十种曲”:《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蜃中楼》、《奈何天》、《玉搔头》、《比目鱼》、《凰求凤》、《巧团圆》、《慎鸾交》 李渔(1611-1680),字笠翁,别署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作小说署觉世稗官,浙江兰溪(今金华市)人。明末,多次应试未第。入清后,家道中落,不再应科举。顺治八年(1651)移家杭州。卖文为生。顺治十七年(1660)又移家南京,卖文、经营书坊——芥子园书坊、带领由家姬组成的戏班干谒达官贵人。因此“人以俳优目之”,被正统文人斥为“无行文人”、“帮闲文人”、“不讲气节”。康熙十六年(1677)从南京再迁杭州,居西湖云居山东麓的层园,历四年卒。 “笠翁十种曲”艺术特点:4 1、喜剧性,特别是大团圆结局是“笠翁十种曲”的共同特点。 2、情节新奇。 3、结构精巧。 4、语言通俗而富有机趣,讲究音律。 李渔的戏曲理论 4 主要在《闲情偶寄》之中,分为《词曲部》和《演习部》,合称《笠翁曲话》。是我国第一部对戏剧文学创作与表演、导演进行全面论述的理论专著。其体系完整,论述广泛,见地精辟,影响深远,全所未有。创立了比较完整的戏剧理论体系,代表着我国戏剧理论进入成熟阶段。 1、重视戏曲文学。他说“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流而异派者也。”他从戏剧的作用出发,极力强调戏曲的威力,努力为戏曲争取地位。但他认为戏剧既有教育作用,也具有娱乐作用。 2、戏剧结构:提出了“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 3、戏剧情节:提出“脱窠臼”,主张选材要“奇”,但不能荒诞,要从“家常日用之事”中去发掘新奇的题材 。 4、戏曲语言:提倡浅显、洁净、有机趣、个性化,反对艰深、填塞、迂腐、浮泛,但也要求词采;他还十分重视宾白、科诨,主张讲究音律。 上述编剧理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演出,为了观众,这就抓住了戏曲创作的确特殊规律。同时,李渔对戏曲导演和演出也发表了具体意见。因此,李渔在戏曲理论上

文档评论(0)

tdqm8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