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课程论概述.ppt

  1.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与课程论概述

(四)课程作为教育学分支学科的重建时期(1989年以后) 1.两本代表性著作的问世。 课程教材研究所陈侠著《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华东师大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课程发展与社会进步国际研讨会”的召开。 1990年10月,“课程发展与社会进步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这是我国第一次在课程领域主办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课程改革问题在我国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3.一大批课程论专著的出版。 《课程学》廖哲勋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独木桥?阳关道?--未来中小学课程面面观》(吕达等著,中信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近代课程史论》(吕达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熊承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施良方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潜在课程论》(靳玉乐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课程变革概论》(白月桥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课程论问题》(丛立新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课程研制方法论》(郝德永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汪霞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的成立。 1997年3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正式批准成立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课程研究的学术性团体。 1997年11月,首届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5.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 《纲要》的分布,不仅在实践上开创了我国课程领域一次重大的、全面的改革,更是掀起了一个全国性的课程理论研究高潮。当前,课程研究已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热点中的热点问题。 中国课程论发展和繁荣的原因分析: 1.理论研究环境的改善。2.教育改革的需求。3.课程本身的发展。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 19 世纪课程与教学的分离 二 、 20 世纪初,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三 、 20 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融合 (一) 19 世纪课程与教学分离的社会根源 1.课程成为“制度课程”。 所谓“制度课程”,是特定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规定并实现的合法化的学校教育内容。 外部功能来:“制度课程”承担着把社会期望和限定转化为学校具体的教育计划的任务。 内部功能:“制度课程”成为管理和限定教师工作的规范框架,成为对众多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控制的有效工具。 2.在制度层面规定了课程与教学的分工。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它规定学校“教什么”。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样教”。 (二) 19 世纪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 1.内容与过程的二元论。 课程即学习内容或教材; 教学则是内容的传递过程与方法; 2.目标与手段的二元论。 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目标或结果; 教学则是实现目标或达到结果的手段; (一) 杜威分析了课程与教学相分离的哲学根源,提出了实用主义认识论的“连续性”原则 课程与教学对立的根源:把心理与世界视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的哲学上的二元论。 实用主义的认识论其本质特征:“坚持认识和有目的地改变环境的活动之间的连续性” (二)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内涵 1. 教材与方法的内在连续性。 2. 目标与手段的内在连续性。 二 、 20 世纪初,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一) 课程与教学的 融合以“解放兴趣”为核心。 (二)课程不再只是“制度课程”,而是“体验课程”。 当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取向转变为“解放兴趣”的时候,当教育的核心由“制度课程”转变“体验课程”的时候,课程与教学的界限再一次模糊,二者再一次融合起来。对此,美国学者韦迪用一个新的术语来概括,这就是“课程教学”。 三 、 20 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融合 对于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由于两者词义上的模糊,中外专家的不同认识,也由于文化传统特别是教育传统的影响,至今仍未有比较一致的见解。主要有以下一些看法: (1)大教学小课程   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是包含于其中的,只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这种看法的突出代表,要算是苏联的一些教育学著作了,我国当今的一些教育学、教学论著作,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在这种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解中,课程往往是教学内容的代名词,属于教学的一部分;课程也往往被具体化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样三部分。 (2)大课程小教学   与前者相反,这种看法认为课程所涵盖的范围要宽于教学,教学只不过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这种看法在北美较为普遍。美国现代课程论的奠基人泰勒在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课程原理要研究的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学校提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