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年整理】巴贝奇的差分机和分析机
巴贝奇的差分机和分析机
提花编织机最早出现在中国。在我国出土的战国时代墓葬物品中,就有许多用彩色丝线编织的漂亮花布。据史书记载,西汉年间,钜鹿县纺织工匠陈宝光的妻子,能熟练地掌握提花机操作技术,她的机器配置了120根经线,平均60天即可织成一匹花布,每匹价值万钱。明朝刻印的《天工开物》一书中,还赫然地印着一幅提花机的示意图。可以想象,当欧洲的王公贵族对从“丝绸之路”传入的美丽绸缎赞叹不已时,中国的提花机也必定会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欧洲。
不过,用当时的编织机编织图案相当费事。所有的绸布都是用经线(纵向线)和纬线(横向线)编织而成。若要织出花样,织工们必须细心地按照预先设计的图案,在适当位置“提”起一部分经线,以便让滑梭牵引着不同颜色的纬线通过。机器当然不可能自己“想”到该在何处提线,只能靠人手“提”起一根又一根经线,不厌其烦地重复这种操作。
1725年,法国纺织机械师布乔(B.Bouchon)突发奇想,想出了一个“穿孔纸带”的绝妙主意。
杰卡德提花机奏响了机器自动化的序曲,它的发明还引出了计算机史上一位惊世骇俗伟大人物,他就是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巴贝奇(C.Babbage)。?
巴贝奇对杰卡德提花机,特别是对穿孔卡片控制机器运转的天才设计十分神往,他甚至收藏着一幅用24000张卡片编织而成的杰卡德本人的肖像,?并梦想着用类似的方法设计一台计算机。?
18世纪末,法国数学界调集大批数学家,组成了人工手算的流水线,经过长期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17卷《数学用表》的编制,但是,手工计算出的数据出现了大量错误。这件事情强烈刺激了巴贝奇,20岁那年,他着手开始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巴贝奇在他的自传《一个哲学家的生命历程》里,写到了发生在1812年的一件事:“有一天晚上,我坐在剑桥大学分析学会办公室里,神志恍惚地低头看着面前打开的一张对数表。一位会员走进屋来,瞧见我的样子,忙喊道:?喂!你梦见什么啦??我指着对数表回答说:?我正在考虑这些表也许能用机器来计算!?”?
巴贝奇的第一个目标是制作一台“差分机”。所谓“差分”的含义,是把函数表的复杂算式转化为差分运算,用简单的加法代替平方运算,快速编制不同函数的数学用表。
巴贝奇耗费了整整10年时间,于1822年完成了第一台差分机,可以处理3个不同的5位数,?计算精度达到6位小数,当即就演算出好几种函数表。由于当时工业技术水平极低,第一台差分机从设计绘图到机械零件加工,都由巴贝奇亲自动手实施。
成功的喜悦激励着巴贝奇,他上书英国皇家学会,要求政府资助他建造第二台运算精度达20位的大型差分机。?英国政府同意为这台机器提供1.7万英镑的资助。巴贝奇自己也投资1.3万英镑巨款,弥补研制经费的不足。?
第二台差分机约有25000个零件,零件误差要求不超过每英寸千分之一,用蒸汽机驱动。巴贝奇把机器交给了英国最著名的机械工程师约瑟夫·克莱门特所属工厂制造,但工程进度十分缓慢。第二个10年过去后,全部零件只完成了一半。参加试验的同事们纷纷离去,巴贝奇独自苦苦支撑第三个10年,最后只得把图纸和部分零件送进博物馆保存。?
巴贝奇一共绘制了21张大型差分机设计图纸。1991年,为了纪念巴贝奇200周年诞辰,英国肯圣顿(Kensington)科学博物馆根据这些图纸重新建造了一台差分机。复制过程中,只发现图纸存在着几处小的错误。复制者特地采用18世纪中期的技术设备来制作,不仅成功地造出了机器,而且可以正常运转。他们猜想,当年巴贝奇没能完成大型差分机研制,或许不完全是技术方面的问题。?
??
失败的分析机
1842年,英国政府宣布断绝对巴贝奇的一切资助,科学界的同行则讥笑他是“愚笨的巴贝奇”,公然称差分机“毫无任何价值”。然而,巴贝奇没有灰心丧气,他为自己确定了一项更大胆的计划——研制一台通用计算机。这种新机器被命名为“分析机”,巴贝奇希望它能自动解算有100个变量的复杂算题,每个数达25位,速度达到每秒钟运算一次。?
巴贝奇设计的分析机不仅包括齿轮式“存贮仓库”(Store)和“运算室”即“作坊”(Mill),而且还有他未给出名称的“控制器”装置,以及在“存贮仓库”和“作坊”之间运输数据的输入输出部件。巴贝奇以他天才的思想,划时代地提出了类似于现代电脑五大部件的逻辑结构。?
顶着艰难的条件和舆论压力,?只有27岁的英国女数学家阿达·奥古斯塔勇敢地(Ada?Augusta)?支持了巴贝奇的计划。阿达甚至不顾自己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坚定地投身于分析机研究,成为巴贝奇的合作伙伴。在184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里,阿达认为机器今后有可能被用来创作复杂的音乐、制图和在科学研究中运用,这在当时确是十分大胆的预见。?在笔记里,阿达还为分析机设计提出了大量有用的建议。她准确地评价说:“分析机?编织?的代数模式同杰卡德织布机编织的花叶完全一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