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逻辑的方式解读《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章.doc

以逻辑的方式解读《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章.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逻辑的方式解读《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章

以逻辑的方式解读《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章 以逻辑的方式解读《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章 问题思路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上述一段话出自《论语阳货》,宰我即宰予,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史记》亦称宰予利口辩辞,不过,虽贵为十哲之一,宰予的辩才机智却不为孔子所赏识,反倒是常遭到孔子的批评。在上述的故事中,宰予质疑三年的丧期过长,要求缩短为一年,这一提议不仅未能得到孔子的响应,宰予本人也被孔子斥之为不仁。孔子的态度符合他对辩者的一贯看法:巧言令色,鲜矣仁!。    发生于宰予和孔子之间的这段对话已被各路学者反复咀嚼过,由于前人对这段对话的阐释多是以范畴或概念为核心的,笔者试图另辟蹊径,更加注重对其中所包含的逻辑问题进行探讨,并籍着此种逻辑的阐释路线,增进人们对这段经典对话的理解。    宰予之问    首先,我们看宰予的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可以说,宰予缩短丧期的建议充满理性和对生民的关怀,并且在他对孔子的询问中,还聪明地运用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归谬法。所有人都知道孔夫子最重礼,宰予的发问便也从这一前提出发,宰予的基本假设或设想是:如果孔子重视礼,那么就不应该反对我的提议,因为我的提议本身乃是为了维护礼的大局。 大前提:我们都必须维护礼,所有维护礼的行动或举措孔子都应该赞同。    小前提:缩短丧期有利于维护礼。    结论:孔子应该赞同宰予缩短丧期的提议。 --!    礼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各种制度、仪式及规章的集合,在当时社会并不发达也不复杂的情况下,其作用范围可谓囊括社会的所有领域。在这些庞杂的礼仪当中,丧礼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礼记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又在《祭统》中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当然,儒家对丧祭之礼的重视并不是出于某种宗教上的原因,而是与其关于孝的理论密切相关的,其出发点乃是孝道亲亲,这种孝道一直延伸到为死者祭奠、守丧之上,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三年之丧即是在父母逝世之后一种孝的延续表达。    那么说了这么多,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呢?在于丧礼在礼中的地位,在于作为部分的丧礼与作为整体的礼所产生的矛盾。宰予很清晰的看到如下这一点,那就是孔子初衷与效果的不统一。孔子出于维护礼的需要必须维护其中作为重中之重的丧礼,但他把丧礼这一环节看得太重,结果使部分的丧礼给整体的礼带来了破坏和伤害。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讲,那就是孔子大水冲了龙王庙。宰予看到了丧礼论文联盟www.LWlM.com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消耗及其负面作用,并藉着孔子思想中礼之部分与整体的摩擦问题向孔子发难,要求降低丧礼在整个礼文化中的重要性,节省人们的时间和精力以用于维护其他的礼。显然,宰予的建议有其合情合理的一面。    孔子之应一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孔子是如何应对宰予的诘难的。孔子没有在逻辑上接受宰予的挑战,而是采取了以感性对理性,以说教对辩论的方式来应对。在宰予抛出问题之后,孔子马上反问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何谓安?安,定也。(《尔雅》),安,静也。(《说文》)安这一词还在《书尧典》中出现过,钦明文思安安,《康熙字典》曾注:安安,自然性之也。因此,安是指一种平静如水的心灵状态,而且这种状态还要求不掺杂任何杂质,不考虑任何经验因素。也即说,它是我们人类所拥有的先天道德直觉。而在上面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宰予要求缩短丧期是出于某种现实利益的考量,即防止礼崩乐坏的局面出现。宰予虽然最后表示了安,但其得出这个结论是出于维护礼 之大局的考虑,是一种夹杂较多理性的考量,这与孔子要他从内心直接来感知其行为是否适当是相违背的。    孔子试图以安来诓宰予,结果缩论文联盟www.LWlM.com短丧期的想法并没有给宰予带来任何的负罪感。孔子的这一失败是可想而知的。安作为私人的一种内心感受,本身就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加之每个人的立场和利益不同,在各种现实的考量与理性思维的制约下,想要人们就同一件事情怀有同样的感受是异常困难的,也不符合人类本性具有差异这一事实。    孔子之应二    孔子在意识到安的道德约束力在宰予身上失效之后,又提出了另一个论据,那就是三年之丧是天下之通丧也。孔子要求人们必须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三年,因为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