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责任型情态在语篇中人际意义的分析
孙启耀 董欣蓉
(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 哈尔滨 150001 )
摘要:本文从语法、词汇、语用等角度分析了高量值责任情态与低量值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高责量值任情态语篇表现力强强,效果醒目,具有说服召唤功能。而低量值责任型情态往往与身份、地位等权势因素有关,常把责任情态客观化或淡化或掩盖主体责任情态以满足发话人的面子需求。
关键词:责任型情态;语篇;人际意义;高量值;低量值.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rammar, vocabulary, pragmatic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interpersonal meanings of the high-value responsibility modality and the low-value responsibility modality.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high-value responsibility modality has an absolute wording with remarkable effect and the function of “summoning” while the low-value responsibility modality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such factors as the identity and status and often objectivises the modality or weakens the subject’s modality to satisfy the face needs of the speaker.
Keywords:responsibility modality; discourse; interpersonal meaning; high-value; low-value
1.引言
对情态意义的研究已有很多年历史了,自“情态”这一概念提出后,逻辑学、哲学,特别是语言学一直将情态看成重要语法项目,对其所作的研究也放在了助动词(也称情态动词)范畴内。情态助动词所表达的意义往往被归纳为“内在情态”(internal modality)和“外在情态”(external)两种。前者涉及对事体的某种内在的控制,后者基本上不涉及人对事体的控制。(转引自柴同文:57) 然而在功能语法框架下,情态被看作是人际意义的语法体现形式之一,表达的是“讲话人对自己所讲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的判断,或在命令中要求对方承担的义务,或在提议中要表达的个人意愿。”(Lyons,1977:451-2)情态的定义是与莱昂斯分不开的,莱昂斯认为情态表达了说话人对语句描述情景的看法和态度。不仅仅局限于情态动词,像副词frankly、fortunately、possibly、wisely等都表达了情态。此外,它们对于话语情态的理解,语言中的主观性都有着最为重大的关系。帕尔默认为,情态涉及了话语的主观性,甚至认为主观性是衡量情态的基本标准,所以他将情态定义为说话人主观态度和看法的语法化(Palmer)。随着语言学的发展,Halliday(1994:356-7)将情态与归一度(polarity)联系到一起,认为情态指的是“是”与“否”之间的中间状态,即肯定和否定意义之间的区域,即情态和意态。然而在韩礼德的情态体系中,我们感到一种不和谐,那就是他把认知型情态叫做”modalization”,而把责任型情态叫做”modulation”(意态),似乎这两者是一个总的情态的分支,这种把情态分成认知型和责任型两种情况经常造成一些多义现象,即统一情态词可能有两种情态意义(Bybee,1995:5)。鉴于传统功能语法对人际意义研究的模型会产生域与域的交叉,语言学家们又进行了进一步研究。Bybee(1995)认为,并不存在一个统领这两者的”Modality”,而应把责任型情态看作是根情态,即通常由它发展出认知型情态意义。情态和意态究竟有无明显界限呢?Given(1995:121)对责任型和认知型情态做了进一步区分:责任型情态是有标记的,而认知型情态不需带有任何责任意义,所以是无标记的。而Thompson(1997)对“情态责任”(modal responsibility)进行了较为清晰的讨论,他将其定义为 “说话者公开接受所表达主观评价责任的程度”。近年来,情态的研究也被列在人际意义范畴内,李战子(2002)认为:情态是语篇人际功能的中心概念,作为人际元功能的主要语义载体,它获得了超逻辑和传统语法的重要概念。鉴于情态与人际意义微妙的结合点,情态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早就引起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