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红PLC与温控制.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LC在温控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了如何应用PLC使温度测控系统中的测量和控制智能化。本系统的核心部件是PLC。首先建立控温模型,通过硬件的合理配置及用软件选择合适的加热模式,使控制满足模型中不同阶段的要求。系统的采集模块采用了热敏电阻PT100作为测温组件,而控制模块则采用光隔通过控制可控硅的导通与截止,从而控制加热电压的通与断,使控制具有灵敏、可靠、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本文 重点阐述了系统的硬件构成、各部分的主要作用及系统软件的设计过程。 关键词: PLC; 模型曲线;加热模式; 光隔; PT100 ? ? ? ? ? ? ? ? ? ? ? ? ? ? ? ? ? 目录 引言…………………………………………………………………3 第一章:PLC…………………………………………………………4 ? 1.1? :PLC的理论……………………………………………4 ? 1.2? :PLC的优势……………………………………………5 ? 1.3? :PLC的特点……………………………………………8 第二章:模型曲线与控温参量的确定…………………………11 ?? 2.1 :模型曲线的建立……………………………………11 ?? 2.2 :模型曲线控制参量的确定………………………12 第三章:系统硬件的组成…………………………………………13 第四章:软件设计…………………………………………………14 第五章:结论………………………………………………………17 第六章:参考文献…………………………………………………18 谢辞……………………………………………………………………19 ? ? ? ? 引言 ?PLC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在很多的电子产品中也用到了温度检测和温度控制。随着温度控制器应用范围的日益广泛和多样性,各种适用于不同场合的智能温度控制器应运而生。在科研、生产中,常常需要对某些系统进行温度的监测和控制。需检测和控制的温度系统一旦确定,其热惯性大小和散热等各项硬件条件就确定了。这时,影响系统热平衡的因素主要有:系统温度T、设定温度Ta、系统周围的环境温度Ts 以及加热方式和调节方法。目前已有的实现温控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油浴恒温法、比例式、积分式及其组合的调节方法等等,其中有的方法达到热平衡需要的时间很长,但是其控温精度很高,而有的是达到热平衡的时间短,但其控温精度却不够高。本文介绍如何用“PLC模型法”来实现系统温度的自动控制。用这种方法控温,使整个系统灵活、可靠性高,系统达到热平衡较快,而且精度也比较高,融合了前面列举方法的优点,而且更加简单方便。“PLC模型法”是根据设计需要建立模型曲线,再根据模型曲线各阶段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加热模式,然后通过软件设计实现温度的自动调节。 一、PLC 1.1.PLC理论 PLC 是以微处理机为基础,综合了计算器与自动化技术而开发的工业控制装置,这种控制器按照 IEC 国际标准的定义是可程序逻辑控制器又称为PC 或PLC。这种装置,内部储存预先编写相应的程序, 待输入输出连接完成之后,PLC 运行这个程序,便可自动完成预定的操作,属于一种程序记忆型的电子控制装置,亦可视为一般的继电器或定时器、计数器等集合体。   PLC 之操作模式乃藉监测按键、感应器及开关等等输入之信号,假如这些输入的信号被侦测到改变,控制系统就会透过使用者所已经加载的程序作动作,产生相对应的输出信号。   一般PLC 有以下的功能规格,使用者可根据该规格,评估该PLC 是否符合所需之应用。   1. 输入点数:该PLC 能处理的信号点数。   2. 输出点数:该PLC 能控制的输出点数。   3. 定时器数量:该PLC 内部仿真的定时器数量。   4. 计数器数量:该PLC 内部仿真的计数器数量。   5. PLC 支持指令:该PLC 所能处理及涵盖的指令范围。   6. 执行速度:PLC 执行每个指令的执行度,这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扫描时间 (Scan-time)。   7. 使用者的程序空间:即PLC 程序所占有的最大空间。   8. 程序输入的方式:由专有的书写器输入或是由其它方式加载。   9. 系统的扩充性:该PLC 可以再作哪一方面的扩展等等。   PLC 有效消除了许多传统上需要以继电器为主之系统的线路连接问题,它可以很简便地根据生产线的需要重新规划控制线路,给予一个非常经济并且改变制造环境的弹性空间很大。 1.2、PLC优势: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自动控制的三大技术支柱(PLC、机器人、CAD/CAM)之一,成为大多数自动化系统的设备基础。由于综合了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使它发展日新月异,大大超过其出现时的技术水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sdmlwz1v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