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的来源、构成及原因初探
现当代最具创造性的华人科学家应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这当然是作为世界科学中心的美国,其浓厚的经济、发达的教育和良好的学术氛围所致。但是,如果我们仅把目光停留在美国而忽视了华人自身的因素,甚或根据一般的成材规律,人们就自然会产生这样的联想:既然华裔科学工作者能在美国如鱼得水,那么,土生土长的美籍华裔比外来华人移民不是更能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吗?可统计的结果却却相反——六十三位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既不是以土生土长的、具有中国血统的美国人为主体,更不是以其它国家赴美定居的华人占优势,而几乎是清一色的从中国(含港、台、澳,下同)去的知识移民及其后裔。 也可以说,迄今为止,仅靠在美国积累的、土生土长的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限本文统计的,下同)一个也没有出现。同样,从东南亚等世界各地赴美的华人移民及后代中,也没产生过这样的人物。即使由港、台赴美后成名的科学家,八成是1949年前随父母离开大陆的,在港、台土生土长的也很少。笔者拟从学者孕育需要代际积累的角度,对这些现象作一初步的探索。 一、来源及构成 1、统计对象。由于目前尚无这方面的现成资料,故本文的研究对象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世界顶尖的十一位美籍华裔科学家。他们分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钱永健、高琨;沃尔夫数学奖得主陈省身、丘成桐(也是菲尔兹奖得主)?,以及素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的核物理学家吴健雄。第二部分,是《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中国科学院主编,科学出版社1991~1994年版,以下该书简称《传记》)收录的三十位美籍华裔科学家。第三部分,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的三十一位美籍华裔(见中国科学院网站)?[1]。第四部分,是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的十五位美籍华裔(见中国工程院网站)。排除重复者,实际统计对象为六十三人。由于《传记》所收的是1990年前成名的科学家,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外籍院士(他们基本上也是美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以最近几十年做出重大科学成果者为主体,则本文讨论的对象基本上囊括了现当代最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 2、主要来源。在六十三位美籍华裔科学家中,有六十人是中国去的知识移民(大都是留学生或访问学者转变)。其中,来自大陆的二十六人(全部是1949年前出去的,其中一人在南非读完本科后赴美)、台湾的二十三人、香港的八人(内有二人1950年由大陆来港)。另由新西兰、加拿大转道的各一人,一人(张永山)?何时何地赴美不详。在美国出生的只有丁肇中、朱棣文、钱永健等三人。其中,丁肇中是1934-1935年其母王隽英与父丁观海留学美国时怀孕的。丁父先期回国,其母1936年生下丁肇中,并于三个月后独自把他带回中国。此后至二十岁前,丁一直生活在中国。真正在美国土生土长的仅存朱棣文、钱永健俩人。而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钱永健的父亲钱学榘(钱学森的堂兄弟)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留美,后在那里定居的科学家。概言之,六十三位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几乎全部出自从中国去的知识移民及其后裔?。 3、具体构成。①出生地区。在六十个非美国出生的美籍华裔科学家中,他们的出生地分布如下:中国大陆五十二人,占87%;台湾五人;香港、澳门、新加坡各一人。这说明,他们的“根”主要在大陆。且他们的祖籍,多数属清代教育发达的州县,又几乎都出自书香门弟或有产者家庭。②出生时段。根据相关特征,我们把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的出生时间划分四个时段,具体分布如下:1897-1909年四人;1910-1925年二十人;1926-1940年二十七人;1941-1952年十二人。③教育背景。赴美前,大陆本科(含肄业或同等学历)毕业的二十二人,其中研究生八人;台湾本科毕业的十九人,其中研究生二人;香港本科毕业的四人,其中由本港和德国取得博士学位的各一人。在国内接受本科教育的合计四十五人,正好占六十人中的四分之三(这至少说明留学并非越早越好),其中研究生十人、博士生一人。本科教育由英国完成的二人、南非完成的十人。其余的十五人(含丁肇中、朱棣文、钱永健),在美国修完本科至博士的学业(其中钱永健的博士学位是在英国完成的)。在十八位由国外取得本科学位的,又有十三人在国内完成高中学业(含自学)、一人接受了小学教育,一人(张永山)不详。由此可见,若按接受教育的年份计,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绝大多数主要在中国接受教育。同时,有十人是国内以教授身份去美国发展、定居的。六十三位科学家,除了二位(林同炎、贝律铭)获硕士学位外,其余都是博士出身。这表明,高学历是华人在美国科学界立足的必备条件。同时,他们修完各级学业时,都明显地比同时代的学子要来得年轻。如至少有十六人在二十岁及以前本科毕业。这也显示,天赋或少年得志并保证学习的连续性?[3],是他们成为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