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董卿,尘嚣之外朗读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封面―董卿,尘嚣之外朗读者

封面―董卿,尘嚣之外朗读者   人物简介:1973年生于上海,1994年进入浙江电视台,1999年进入上海东方电视台,2001年获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 2002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先后主持《魅力12》《欢乐中国行》等栏目,并连续13年主持央视春节联欢晚会。2017年,因主持《中国诗词大会》,制作并主持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备受关注 很多年以前,岩松采访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问“为什么在今天人们依然需要古典音乐”。那位教授的回答让我至今难忘,他说:“因为人性的进化是非常缓慢的。” 对于文字,亦是如此。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语句,就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碎片化的信息,虽然可以在几秒钟内被刷出、被看到,但它们的生命往往也只有几个小时 2014年我在美国进修,在校园里经常看到一些学生组成小组,每人带一本书,在草地上朗读、分享。其实在欧美,朗读是一种传统,作家毕飞宇参加完《朗读者》后给我发了长长的短信,说他去荷兰、丹麦参加书展,看到世界各地的作家聚在一起,在酒吧里朗读文章――有人读、有人听,像看电影一样稀松平常。他说:“在那些人的世界里,每天的生活似乎还比我们多了一顿饭,耳朵的饭。” 教授的话与学生们在草地上朗读的画面,成了我的灵感来源。从美国回来后,我想观众对我是有新期待的,我能做些什么?能让大家看到什么变化?要不要做一个真正自己喜欢的,不管受众有多少,至少能让人看到我所思所想的节目? 答案是肯定的:我想做 我一向对人、对文字特别感兴趣,我想用自己的方式,唤醒大家对一些文字的记忆,重新发现字里行间的隽永之美。于是,就有了《朗读者》的方案 一个节目的漫漫征程 2016年春节过后,我趁着回家休息的时间写起了节目方案,把内心的想法变成文字,之后再逐步完善。开始只有两页纸,口头跟领导讲述,他们觉得还不错,不论央视还是地方媒体都没有见过这样以朗读为呈现方式的节目――以前节目的朗诵只是一种语言艺术,但我要做的是一个以文字为寄托,用朗读表现情感的节目。我相信,文章的背后,是人 两三个月的时间,两页纸变成十几页,成为一个详尽的方案。央视的审查制度是很严格的,从频道的节目部到频道总监到台编委会、台领导,逐一审查,立项时还要编委会投票决定。我记得立项那天是全票通过,几乎没有反对的声音,听说这是很少出现的情况。一开始我只是觉得要做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节目,后来发现很多人都想让我做这个事儿,都期望它变成现实,我突然觉得压力倍增 我其??不是一个特别善于打交道、八面玲珑的人,不太擅长把方方面面都摆平。做主持人20多年,我只要把自己这摊事做好就行了。但是制作人就需要顾及所有,从最初的团队搭建,到节目形式,再到录制、剪辑。我们的文学统筹包括铁凝主席、余秋雨、王蒙、冯骥才、李敬泽、康震等老师,还有音乐总监姚谦、舞台总监王晓鹰院长。我反反复复地拜访、请教。他们都跟我说这个节目应该做,让我得到了很多信心 可是真正上手了,就发现道阻且长。身为制作人,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要我去找、去谈。我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变得特别唠叨,喋喋不休。就像进入一个流程,一按开启键就自动滔滔不绝,跟团队、专家、广告客户,一遍一遍地解释,说的都是一样的一二三四五六七。有时候特别疲惫,就恨恨地问身边的人:“像不像祥林嫂?” 那时候每天睡眠不足,凌晨4点睡早上8点起,有时不是没时间睡,而是睡不着――我紧张。醒来一睁开眼就想节目的事,想着嘉宾、读本、故事、后期……采访一个人一定是要做功课的,有时甚至得花一两天去反复阅读每一位嘉宾的资料。节目里一位嘉宾的采访只有六七分钟,但其实录制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多小时。我们一次录4场(分4天录),一场6个嘉宾,光是采访就得花20多个小时。他们问我:“你的脑子是电脑吗?”我说不是,只是我所有时间都在想这个事儿 录制前一晚,工作人员是不能来找我的,我必须把第二天的东西完完整整过一遍。到了上台前还有人问这个道具怎样,那位嘉宾怎样,我就说:“能不能让我安静一会儿?”但是第一次录制的时候,我还是害怕得跟导演说我上不了台了,觉得自己好像已经没有力气再说话了。我也没有心思再去把自己?意恋煤芎每矗?美美地主持 别人让我找一点方法消除紧张,我说没有方法,就是去做。站起来,走出去,走到一个需要你的地方去做事。所以上台后紧张感自然就没有了,我发现自己太熟悉这个节目的角角落落了,我比任何一个人都清楚 但我最怕的,还是团队的不自信。这几年大学毕业的导演不少是做真人秀节目出身,真正做过人物专访,做过文学类的,几乎没有。一开始,团队里的人会质疑,比较客气的就说:“这样的节目很难做。”不客气的就说:“这样的节目没有观众。”很快,团队里出现了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的问题,一些人走,一些人放弃,这对我来说都是很大的考验――我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