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樊美筠: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以美学为例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2006-07-03 09:07:45 樊美筠   今天,一场旨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革命正在西方风起云涌。进入八、九十年代以来,这一运动更向纵深发展。绿色运动、深层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生态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生态女权主义等都是这一革命的重要组织部分。这一生态革命的核心是否定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的世界观,树立一种崭新的生态意识,将以往只从人类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自然仅视为人的资源库),转变为从自然的角度综合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自然视作一个有待照料关心和爱护的大花园。)   西方思想家在认真检讨生态危机的思想和理论根源的同时,也努力为这场生态革命寻找自己的思想依据。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西方思想家将探求的目光投向东方,投向中国,特别是老庄哲学。试图从中寻找某种可资借鉴和启发的东西。当代西方著名学者卡普拉曾明确谈道:依我看来,在诸多伟大的传统中,道家提供了最深刻的而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大量《老子》、《庄子》英译本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这一点。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遗憾的是,目前的研究大都是从抽象的本体论层面进行的,而且仅仅局限在老庄。在我看来,中国古人的生态智慧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仅仅保存在抽象的哲学中,而且保存在具象的美学中;并非仅仅保存在道家美学中,而且在儒家和佛家美学中也多有表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典美学领域是中国古人生态智慧最理想的栖身之地。正是通过许许多多中国古典美学家、艺术家的自觉和不自觉的努力,中国古人的生态智慧才得以保存、传递和弘扬。   本文试图着重考察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在美学中的具体体现。       一、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爱戴之心   所谓生态智慧,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人对自然的态度问题。那么,在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我们的美学家们和艺术家们是如何对待大自然的呢?他们是像西方的思想家或美学家那样,居高临下地俯视自然呢?还是以一种敬畏、喜悦之心去亲近、拥抱大自然呢?   中国美学史的研究表明,中国古代的美学家也好,艺术家也好,都始终是以一种敬畏与爱戴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生活于其间的大自然的,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他们始终将自然看得很高,看得高于万物、高于人类。很多人都曾经以一种敬畏的口吻谈到大自然。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态度在美学上的具体表现就是,自然成为美学的最基本的原则和最高的原则。决定一个对象是否具有审美价值,主要不是人的因素,而是超越人之上的自然因素,自然不仅赋予天地万物以鲜活的生命力,而且使我们人类充满勃勃生机,使艺术家充满创造的活力,并因此使艺术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这种意识在我国的魏晋南北朝表现得尤其突出。这时,人们不仅用自然去品评人物;同时,也用自然去品评艺术作品。人们说人的美,是飘如游云,矫若惊龙、轩轩如朝霞举、面如凝脂,眼如点漆、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王公目太尉,岩岩清峙,壁立千仞。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世说新语》)人们评艺术作品,则是: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丘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萧子云书如上林春花,远近瞻望,无处不发……   总之,人也好,艺术品也好,之所以具有审美的情趣,不是因为它们像人,而是因为它们像自然。   不只是如此。在我国古人那里,自然还是最高的美学原则。在魏晋南北朝,这种迹象就已经很明显了,所以,当诗人颜延之听汤惠休说自己的诗是错采镂金时,才会终身病之。   南朝的大画家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曾经提出一个对美学家和艺术家影响既深且远的美学命题:气韵生动。大意是说,绘画作品有气,才有韵,才能生动起来。气是什么呢?气就是自然之气,天地之气,有了这种气,万物才有鲜活的生命力,作品也才能生动有致,明人方东树说:观于人身及万物动植,皆全是气所鼓荡。气才绝,即腐败恶臭不可近。诗文亦然。(《昭味詹言》卷一)所以,文以气为主(曹丕语),艺术创作即是写气,元僧觉隐说:吾尝以喜气写兰,怒气写竹。元代大画家倪瓒说:逸笔草草,写胸中逸气。这样,创作何尝仅仅只是创作,而更是和着大自然的节拍一同挥毫,所以,古代的画家不只关注书画的执笔运腕,用力用气,不只关心纸笑,而且更要求一个窗明几净的环境,时和气润的气侯。   中国古人的生态智慧不仅有助于解释中国古典美学审美原则的形成,而且有助于解释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些不同于西方的独特艺术现象,诸如山水画和山水诗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知道,山水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徐复观先生的考证,中国山水画的出现要早于西方1200多年。不仅如此,与西方绘画所描述的五花八门的主题(战争、各种各样的暴力、死亡、城市景象、生活阴暗面、裸

文档评论(0)

ogdy64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