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主病害防治技术.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玉米主病害防治技术

玉米主要病害防治技术病害 我国玉米病害有30多种,目前发生普遍而又严重的病害有大、小斑病、锈病、褐斑病、弯孢霉叶斑病、病毒病、茎腐病、纹枯病、瘤黑粉病等。近年来玉米病毒病、大、小斑病、、锈病、弯孢霉叶斑病、穗腐病在我区部分地区发生严重,造成较大损失。现将主要病害为害症状及防治技术简述如下: 1.玉米大斑病 症状 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下部叶片先发病,在叶片上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 病原 Exserohilum turcicum 称玉米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图3-3)。以残留在病叶组织中的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地表和玉米秸垛内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7~8月温度偏低,多阴雨,日照不足有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防治指标:在抽雄前后,当田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达20%时,开始喷药防治。在玉米心叶期,病害发生前期,可喷施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 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等药剂保护。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可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8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200倍液喷施,间隔l0天喷1次,连喷2~3次. 2.玉米小斑病 分布为害 玉米小斑病是国内外普遍发生的病害。在温暖潮湿的玉米产区发病较重。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片上的病斑为椭圆形或纺锤形,较大,不受叶脉限制,灰色至黄褐色,病斑边缘褐色或边缘不明显,后期略有轮纹。或出现黄褐色坏死小斑点,有黄色晕圈,表面霉层很少。多数病斑连片,病叶变黄枯死(图3-4至图3-5)。 病原 Bipolaris maydis称玉蜀黍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图3—6)。发生规律 以休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图3-7)。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选用抗品种,清洁田园,深翻土地,控制菌源。适期早播,合理密植,避免脱肥。玉米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病害发生前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施。 病害发生初期,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80g/亩、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100g/亩、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800倍液、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100~120倍液均匀喷施,间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3.玉米锈病 症状 主要侵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茎秆。发病初期在叶片基部散生或聚生淡黄色斑点后突起形成红褐色疱斑,后期病斑形成黑色疱斑(图3-8)。发生严重时,叶片上布满孢子堆,造成大量叶片干枯,植株早衰,籽粒不饱满,导致减产。茎秆受害,症状同叶片(图3-9)。 病原 Puccinia sorghi为玉米柄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堆黄褐色发生规律 以夏孢子越冬。翌年借气流传播成为初侵染源。田问叶片染病后,产生夏孢子可在田间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蔓延扩展。5月下旬见玉米锈菌冬孢子,7月达到高峰,9月中旬又一高峰出现;6月底见夏孢子,8月中旬达高峰,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玉米锈病的侵染期。玉米锈病从7月中旬开始发病,夏孢子靠气流传播,重复侵染,8月底发病盛期。 防治方法 种植抗病品种。适当早播,合理密植,中耕松土,浇适量水,合理施肥。 病害发生初期,可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g/亩、12.5%氟环唑可湿性粉3000倍液、40%氟硅唑乳剂8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间隔10天左右喷1次,连防2~3次。 4.玉米纹枯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茎秆和苞叶,严重时引起果穗受害。发病初期多在基部l~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多雨、高湿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为害苞叶,症状同茎秆。 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生规律 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或

文档评论(0)

h0r3d7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