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学会民事诉讼法学会年会综述.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1年中学会民事诉讼法学会年会综述

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会2011年年会综述 近日,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联合主办的民事诉讼法学2011年年会在青海西宁召开。全国民事诉讼法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国家立法机关和司法实务部门的代表,围绕民事诉讼法修改,对小额诉讼程序、二审程序、再审程序、诉调对接程序、法院调解、非诉程序、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证据制度、公益诉讼、非程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本文对其中相关专题进行简述。 证据制度 关于民事证据制度,与会者讨论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证明责任、证据保全、举证时限、法院依职权调查证据、证据能力、证据种类等。 就证明责任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浩认为,现行民诉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解决的是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许多学者认为没有解决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即本质问题。行为意义和结果意义上的都有必要规定,最高法院的民事证据规定也分两个层面,即行为意义与结果意义。但是,如何规定结果意义上的有难度,德国、日本都没有规定。对于举证责任制度,我国在修订民事诉讼法时有以下方案可供选择:1.保留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只规定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至于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将来制定民法典时再规定。2.在保留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的同时,增设举证责任分配基本原则的条款。而南昌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学军认为,未来的民事诉讼法应当规定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将规范说作为此规则,因为此学说已在学界形成共识,但多数法官还停留在“谁主张,认举证”的迷思中,将规范说作为条文进行规定,有助于精确化证明责任分配,加深对此理论的认识。 就电子邮件送达与电子证据保全制度,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教授熊志海说,经过对国内、国外的电子送达进行研究,发现电子邮件送达的弊端在于安全性低,受送达人是否看到邮件或者收到邮件无法确定。研究中找到了一个方法可以解决目前的问题:给法院开一个客户端,在初次送达时对受送达人的信息进行登记,然后在送达时上传裁判文书、通过服务器安全送达,受送达人的手机会收到提示,进行阅读时系统会产生送达回执,到法院送达系统的客户端。至于电子证据保全问题,传统上只有法院、公证机关有权进行保全,现在,电子证据保全中心在人民法院和国家公证机关之外创设了一种新的证据保全方式,创新了一个不同主体共同构成的、较为完善的证据保全体系,在这一新的保全体系中,除传统的保全机构,还有新的专门的保全机构。 关于举证时限,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李祖军持支持态度,他认为,举证时限可以提高诉讼效率,但是出台后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对实体公正的忽略,对诉讼效率的消耗,对程序公正的折损。原因在于:法院的工作进度对举证时限的规定难以确定,审前程序不完备,还有集中审理制度问题的不跟进,就出现诉讼拖延,举证时限发挥的促进诉讼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举证时限是非常好的制度,在各国都以自有的方式进行规定。在新的修改草案中,强化庭前强制性的证据交换,应该要有技术上争议焦点的整理和法官的释明义务,使得当事人了解在诉讼中的举证范围。在期限上应当有当事人的协商,而目前是法院指定时限,一般很难得到当事人的支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当事人不会无缘无故不提交证据而发生证据失权的结果。但是,对举证时限也有持反对意见者,其认为:单纯地站在法院的角度来说,举证时限提高审判效率是有作用的,但对当事人权利保障上是否有效,应当立足于该制度的正当性来考虑。也有学者认为,举证时限制度最先借鉴于英美法系,在大陆法系国家没有直接规定举证时限,是随时提出主义。还有学者认为,完善举证时限必须增强契约化的观点,让当事人通过契约的形式放弃自己的权利。更有学者认为,原则不失权例外才失权,建议应限制使用失权的原则,只有是为了突袭诉讼才可以适用失权的原则,而不应该是全部失权。 关于法院职权调查证据,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肖建华认为,如果没有这一权力,法官内心确信的程度和事实发现的准确性将大大降低,而根据证明责任下裁判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所以,法官依职权调查证据的范围应有所扩大,应将涉及身份关系的事实列入法官取证范围,同时,人民法院为审核对案件事实有重要作用的证据,或有重大疑点的证据,需要进行勘验等取证活动,不应受取证范围的限制。而完善法官调查取证,应确立以下制度:文书提出义务制度、当事人讯问制度、谨慎排除非法证据制度、调查期日制度、法官勘验制度。 二审程序 关于二审程序,与会者讨论的重心在于上诉审查与发回重审制度。 就上诉审查问题,西北政法大学教授赵旭东认为,关于上诉审查的法律规定比较原则,研究也薄弱。审查其是否符合上诉条件。之所以对上诉的合法性审查在制度的制造上比较原则,主要原因在于对当事人的上诉权的认识定位不够准确。我们以前对当事人上诉权一般解释为属于当事人的诉权的组成部分,对

文档评论(0)

gm80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