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台湾长期的物价与物价指数分析
台灣長期的物價與物價指數
吳聰敏∗
1996
本文整理台灣長期之物價資料, 並編算 1902-1944年間之生產者物價
指數。 觀察台灣長期物價及物價指數之變動, 我們發現以下的特徵: (1)
1910年代晚期期縱貫鐵路通車之後, 各地商品的價格差異才開始縮小,
台灣全島逐漸形成一 integrated market。 (2) 1920年代前後物價之大
幅起落, 除了國際糖價變動的因素之外, 貨幣供給的變動亦為主要原
因。 (3) 清朝時期台灣米價與對岸福建沿海地區的米價息息相關; 日治
之後, 台灣納入 日本帝國經濟體系, 台灣的物價與 日本國內物價之關係
日益密切。 (4) 1945-1950之間的惡性物價膨脹, 原因是台灣銀行大幅
增加貨幣供給。
1 前言
在市場經濟社會中, 供需的變動會影響物價水準。 因此, 物價統計是了解經濟活動
演變的重要資料。 本文蒐集整理台灣長期的物價並估算物價指數, 同時也初步分析
物價變動的情形。 台灣遠自荷蘭統治時期 (1624–1661) 就有零散的物價數字, 可惜
的是此一時期的資料尚未見到完整的整理分析。 鄭成功統治台灣的 23 年期間, 有關
於物價的資料也相當零星。 1683年鄭成功投降, 台灣納入清帝國版圖。 在清朝統治
台灣的 212 年當中, 清政府曾系統性蒐集台灣的糧價, 不過, 迄今也尚無完整的整理
資料出版。 台灣割讓之後, 日本人蒐集整理統計資料不遺餘力, 因此台灣近百年來
的物價資料相當豐富。
限於資料來源, 本文所整理的物價, 主要以 日治初期為起點。 不過, 利用文獻上
引述的帳簿及清代檔案資料, 我們也整理了 18世紀及 19世紀中葉以後台灣的糧價。
∗ 台大經濟系。 初稿, 請勿引用。 特別感謝莊曜禎先生大力協助, 張素惠小姐輸入及整理資料。
這些糧價資料的精確性或許不如 日治初期以來的物價統計, 但對於了解清末台灣的
經濟活動仍然很有幫助。
2 物價資料來源
在清國統治之前, 台灣似未有全面甚或局部地區的經濟調查資料。 我們今天可以看
得到的零星物價數字, 多是間接擷取 自信函文件或古籍。 譬如, 由曹永和 (1976) 所
引述的歷史文件中, 可知荷治 1636年台灣稻米價格的約略水準, 及荷蘭人獎勵稻米
耕種的政策。
2.1 清國統治時期
清治時期經濟或社會統計資料很少。 目前文獻上所見資料中, 主要以米價為主。 根
據王世慶 (1958b) 與周省人 (1964) 之整理, 即使是米價資料也是殘缺不全, 不僅
同一地區少見連續之米價數字, 同一年內也少有不同地區之米價可資對照。 清朝時
期台灣南北交通不便, 各地區 自有獨立的交易網絡, 度量衡單位也不統一。1 因此,
由不同來源得到之單位重量或容量之米價, 不見得能互相比較。 Chuan and Kraus
(1975, 頁 1) 研究清朝中葉的米糧市場, 開宗明義即指出, 若物價數字之調查基礎不
同而致不能相互比較, 則米價數字對於經濟分析而言用處有限。
本文對於清治中期以後米價之整理, 主要來 自清朝宮中檔案及兩項民間的帳簿
資料。 根據莊吉發 (1993), 台北故宮博物院所典藏之清代檔案中, 記錄不少清朝時
期台灣的經濟史料。 以台北故宮博物院之收藏為例, 莊吉發 (1993) 整理出清代前
期, 1707-1784 年間之平均米價。 依據此項資料, 雍正年間 (1723-1735), 台灣米價
平均約為每石 9 錢 9 分; 乾隆年間 (1736-1795) 約為 1兩 5 錢 4 分。2
至於民間帳簿資料, 第一項為王世慶 (1988) 所整理的 〈廣記道光二十二年歲次
壬寅吉置總抄簿〉, 其中列有 1843年至 1869年淡水地區張姓小租戶之米穀交易價格
及數量。 第二項為 《台灣協會會報》 第 51 號 (明治36 年 12 月) 所載艋舺祖師廟橫街
米商謝九氏所備之米價。 此項米價資料由 1876至 1901年, 可惜的是, 米價只取整
數, 而且所交易白米之品質、 來源等細節不明。3
1 日治初期日本人曾調查各地之用斗表, 參見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1905), 上卷, 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