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防治原则-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流脑及流脑防治 武安九中 2012-03-29 病 原 概 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简称流脑。 早在16世纪即有流脑流行的报道。 脑膜炎双球菌属奈瑟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肾形 ,能产生毒力较强的内毒素。 该菌营养要求较高,用血液琼脂或巧克力培养基,在37℃、含5-10%CO2、pH7.4环境中易生长,为专性需氧菌。 病 原 概 述 感染流脑后初为低热、咽痛等类似感冒症状,随后体温升高、畏寒,头痛、呕吐,皮肤黏膜出现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皮疹等。病情严重时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喷射状呕吐、怕光、狂躁、颈后疼痛、颈项强直等症状,如不及时抢救,可以在24小时内死亡,婴幼儿病情更为凶险。 我 国 流 脑 流 行 状 况 我国先后出现过5次: 1938, 1949, 1959,1967,1977年。8~10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主要为A群。自1980年生产使用A群流脑多糖疫苗,除有局部小范围流行外,迄今再未发生全国性流行。 发病率平均为2.5/10万(1 ~ 10/10万)。 2004出现C群流行,到目前为止,C群的流行范围已扩大到除福建,海南,西藏外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Y群、 W135群在我国也有散在发生。 流 行 特 点 周期性 流脑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每次流行过后,人群抗体水平上升,而后逐渐下降,几年后由于新生儿的积累,易感人口的流动,人群易感性上升,再度引起流行,如此循环不息。 在我国推广多糖疫苗接种前,基本上每8~10年出现一次大流行,每3~5年出现一次小流行, 流 行 特 点 地区分布 世界各地均有流行。发病率为1/10万—10/10万,全世界每年约30-35万流脑病例。总死亡率为8%--12%左右。 一般在发达国家(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发病率较低;在发展中国家(非洲、亚洲和南美洲)发病率相对较高。 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脑膜炎地带”的发病率最高,在流行年度可高达400-800例/10万。 中国为流脑高发地区。 流 行 特 点 季节性: 流脑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全年均可见。 每年11月、12月发病开始上升,次年3月、4月达高峰,5月、6月开始下降,7-10月降至最低水平。 我国流脑发病也以冬春季为主,约70%以上病例发生在1---5月。 流 行 特 点 年龄特点及易感人群: 全年龄段人群均易感。 发病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主要为中小学生, 占发病总人数的80%以上。 群居生活的人群; 居住在高发流行区内的人; 到流脑流行地区旅游或长期工作者。 流行特点 蔓延性 流行往往从城镇开始,沿交通线向各地传播,以城镇为中心,向外扩散到农村、山区。 群居性人群(新兵营、新建厂矿、水利工地等)容易发生暴发流行。 人口的聚集与大量流动是流脑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染源及传播方式 传染源: 受流脑菌感染后出现的无症状带菌者和病人均为传染源。可从带菌者鼻咽部和患者的血液、脑脊液、皮肤瘀点中检出菌体,在脑脊液中多见于中性粒细胞。 传播方式: 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飞沫直接经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 发 病 机 理 流脑菌侵入人体后分三个阶段 (1)在咽部或鼻咽部最初感染; (2)进入血流产生菌血症; (3)产生菌血症同时细菌转移至皮肤、眼睛、关节、心脏、肾上腺及脑膜,产生各种病变。90%病例同时发展为脑膜炎,约半数伴有皮肤损伤(淤瘢或紫癜)。 基本病理特征为弥漫性血管损伤和静脉内凝血(DIC)。 爆发性流脑菌血症患者的死亡是由于内毒素血症和休克所致。 临 床 表 现 脑膜炎球菌主要引起隐性感染,据统计,60%~70%为无症状带菌者, 约30%为上呼吸道感染型和出血型,仅约1%为典型流脑病人。 潜伏期为1~10天,一般为2~3天。 临床可分为三型: (1)、普通型? (2)、暴发型? (3)、轻型? 普 通 型 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 。 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 约为1~2天,可有低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败血症期: 突发或前驱期后突然寒战高热,伴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及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症状。 脑膜炎期: 脑膜炎症状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 恢复期: 经治疗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斑消失 。 爆 发 型 少数病人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在24h内死亡。儿童多见。 败血症休克型 除普通型败血症期表现外,短期内出现广泛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且迅速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