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隧道工程中的若干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5.2 特殊围岩支护方法的有效性问题 碳质板岩的注浆增强技术 超前小导管注浆 层片状围岩 掌子面 超前小导管注浆起不到粘结层片理、提升岩体完整性的作用。 顺层锚杆不起作用 5.3 围岩的非对称支护问题 层状介质引起的非对称变形 偏压引起的非对称变形 标准支护的铅直对称的局限性 对称面 受力不对称 变形不对称 非对称支护设计概念 谢 谢! 备用 隧道断面形状:圆、椭圆、曲率变化 群洞效应: 叠加效应 与距离 新城子隧道 2.3 围岩压力与高地应力软岩的增强效应 围岩压力的理论分布—鲁宾涅特公式 围岩压力的规范计算方法——松动压力 围岩的自稳潜力 新奥法: 隧道围岩具有一定的自稳能力; 施加预应力或承接变形应力以维持围岩强度; 柔性支护以容许围岩自组织调整; 适时支护以保证安全前提下的投资效益 岩体自稳潜力的概念 岩体在天然状态下保持自身稳定性的潜在能力。决定于岩体的地质结构、应力场的共同作用。 岩体应力场对自稳潜力的贡献 按照莫尔-库伦准则:岩体中任一点的抗压强度 与其侧向应力 呈正比 即 增加对边坡该点的自稳能力作出贡献。 高地应力下软岩的围岩压力增强效应 R0 6R0 3R0 ?r ?? r ? 0 ?0 2?0 硬岩 软岩 围岩压力实测值突破常规量值: 围岩变形破坏的常见模式 硬脆性围岩变形破坏模式 软弱围岩的变形破坏模式 TBM掘进速率与围岩变形的竞争问题 四、围岩的变形破坏模式 4.1 围岩变形破坏的常见模式 缩径 片帮与岩爆 块体滑动与冒落 刀片状剥离 刀口状破裂 挤压诱导拱裂折断 刀片状剥离 4.2 硬脆性围岩变形破坏模式 环状破裂 岩爆的张剪性成因-格里菲斯模型; 随着应力圆左移,破裂角减小。当纯张破裂时为0°。 破裂角 τ = 4σt (σt + σ) τ σ 2α 2β β 张剪破裂: 压剪破裂: 纯张破裂: 破裂角解释与岩爆成因 释放能量: 释放动能: 张性破裂: 张剪破裂: 压剪破裂: 释放能量排序: 压剪 张剪 纯张 不同破裂方式释放应变能密度排序: 4.3 软弱围岩的变形破坏模式 软岩大变形 胡麻岭隧道进口段黄土 黄土浸水变为流塑状 IV~V级变VI级 古迹坪隧道进口段半成岩砂岩 半成岩砂岩浸水成为流塑状 IV级变V~VI级 黄土类水敏性围岩 新近沉积弱胶结岩类 弱胶结与水敏介质围岩变形 兰渝铁路桃树枰隧道,全长3220m,为第三系弱成岩砂岩,自稳能力差,稍有扰动即成松散粉状结构,呈流塑状。设置5座斜井,但每个工作面月进度不足15m,严重影响施工进度,投资也大大增加。原定为III~IV级围岩,大部分变更为Ⅵ级围岩。 兰新线金瑶岭隧道D石英砂岩(III变V级) 三都隧道进口寒武系白云岩(III级变IV~V级) 黑山隧道混合岩 II、III级变为IV、V级 构造破碎弱胶结岩类 水敏型软岩:遇水软化或解体的岩类 黄土、粘土类岩,泥钙质胶结岩,片岩类岩 应力和水扰动 弱胶结介质的遇水酥化与碎裂介质的结构崩溃 connection failed between sheets deformation water graphite, sericite schistose minerals hard sheet 层状介质的非对称变形 ——结构性软岩的强度弱化 层片状围岩与洞轴线不同组合下变形机理分析 水平层状围岩失稳现象的离散元模拟 水平互层状围岩失稳现象的离散元模拟 水平层状: 顶部弯折下沉 底鼓 隧道围岩拱顶下沉为主,各部位位移量随着泥岩夹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 水平互层状 厚度变化拱顶下沉量比较 厚度变化底鼓位移比较 厚度变化左侧壁位移比较 厚度变化右侧壁位移比较 水平互层状围岩失稳现象的离散元模拟 拱脚部位发生弯折和滑移变形,变形主要受较软的泥岩夹层控制,各部位位移量随着泥岩夹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 倾斜互层状 厚度变化拱顶下沉量比较 厚度变化底鼓位移比较 厚度变化左侧壁位移比较 厚度变化右侧壁位移比较 倾斜互层状围岩失稳现象的离散元模拟 拱顶部位顺层滑移、掉块 侧壁弯折、内挤 软硬互层状围岩沿软弱夹层滑移和挤出 直立层状围岩变形现象 直立互层状围岩变形现象 直立层状围岩 不同倾向的直立层状围岩的失稳部位 直立层状(洞轴向与岩层走向斜交) 倾向0~90度(或180~270度) 倾向90~180度(或270~360度) 一侧壁应力产生弯折、内挤变形,失稳部位随岩层倾向变化。 拱顶、拱部位滑移、掉块 倾斜层状(洞轴向与岩层走向平行) 倾斜互层状围岩变形现象 倾斜层状围岩变形现象 一侧拱肩弯折、下沉变形 两侧壁沿结构面的顺层剪切滑移变形 软硬互层状围岩拱脚挤出变形 倾斜层状(洞轴向与岩层走向垂直) 不同倾向的倾斜层状围岩的失稳部位 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