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天文学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就自然会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找出它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历法,用于生活和农牧业生产活动。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们就注意到物侯和天象的周期变化有密切的联系,于是开始了对日、月等天象的观察。此后,中国人长期不断地辛勤致力于天象的观察和记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留下了关于太阳黑子、彗星、流星、新星等的各种记录。这些天象纪事不仅内容详实,年代延续,其中许多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至今对于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仍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日出黄有黑气——黑子的记录 ???? 黑子是太阳表面的气体漩涡,由于其温度比太阳其它部分的温度低,所以光芒也较之其它处幽暗一些,从地球上看仿佛是太阳表面出现了黑色的斑点或斑块,所以又称日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地如鸡中黄 中国古代的天体测量仪器浑仪浑仪是以浑天说为理论基础制造的测量天体的仪器。我国浑仪的发明大约是在公元前四世纪至 公元前一世纪之间(即战国中期至秦汉时期)。早期的浑仪比较简单,经过历代天文学家的改进,到了唐代,由天文学家李淳风设计了一架比较精密完善的浑天黄道仪。整个仪器分为三层,外层叫六合仪,包括地平圈、子午圈和赤道圈。中层叫三辰仪,是由白道环、黄道环和赤道环构成。里层叫四游仪,包括一个四游环和窥管。现存明制浑仪基本就是这种结构,所不同的是取消了三辰仪中的白道环,而加上了二分环和二至环。浑仪的圈环过于复杂,遮掩天区,影响观测 简仪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于公元1276年创制的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因将结构繁复的唐宋浑仪加以革新简化而成,故称简仪。它包括相互独立的赤道装置和地平装置,以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 365.25 日分度。简仪的赤道装置用于测量天体的去极度和入宿度(赤道坐标),与现代望远镜中广泛应用的天图式赤道装置的基本结构相同。它由北高南低两个支架,托着正南北方向的极轴,围绕极轴旋转的是四游双环,四游环上的窥管两端安有十字丝,这是后世望远镜中十字丝的鼻祖。极轴南端重迭放置固定的百刻环和游旋的赤道环。为了减少百刻环与赤道环之间的摩擦,郭守敬在两环之间安装了四个小圆柱体,这种结构与近代滚柱轴承减少摩擦阻力的原理相同。简仪的地平装置称为立运仪,它与近代的地平经纬仪基本相似。它包括一个固定的阴纬环和一个直立的、可以绕铅垂线旋转的立运环,并有窥管和界衡各一。这个装置可以测量天体的地平方位和地平高度。简仪的底座架中装有正方案,用来校正仪器的南北方向。在明制简仪中正方案改为日晷。 浑象浑象是一种表演天体视运动的仪器。它把太阳、月亮、二十八宿等天体以及赤道和黄道都绘制在一个圆球面上,能使人不受时间限制,随时了解当时的天象。白天可以看到当时在天空中看不到的星星和月亮,而且位置不差;阴天和夜晚也能看到太阳所在的位置。用它能表演太阳、月亮以及其他星象东升和西落的时刻、方位,还能形象地说明夏天白天长,冬天黑夜长的道理等。 我国的第一架浑象大约是公元前70~50年间耿寿昌创制的。后来历代都十分重视浑象的制造工作,张衡、一行、苏颂等许多天文学家都曾进行过设计,这些实物现在都没有了,仅存的清代天体仪可算是古代浑象的仿制品。假天仪一般的浑象,大都是人站在球外边看,这对于计算坐标和观察星空有它方便的地方,但对于象征天穹来说,还不够逼真。宋代的苏颂、韩公廉共同研制了一个能从内部观看形象的设备。它在球面相应于天空星象的位置凿有小孔,人进到球内,可以看到点点光亮如天上繁星,转动球体,则中星、昏、晚(晓),应时皆见于窍中。这种假天仪可说是近代天象仪的祖先。 中国天文学发展历史 1.在远古时期,早期中国的天文学发展是缓慢的,这点与世界各族相同。但由于中国文明的高度发展,天文学的发展亦开始领先了。踏入春秋战国,贵族对天象作占卜的兴趣(其实商代的天文观测正建基于占卜上)更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中国成为首先发现多种天象的国家,如:观测太阳黑子,古中国人在没有望远镜的帮助下居然仍能发现,比西方早了近二千年,令一位美国天文学家慨叹西方学者为何要用望远镜方能见到。 2.汉朝开始,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加快。张衡发明浑天仪正是其代表。南北朝祖冲之亦发现了岁差和日月不均匀等现象。 3.宋元时期,古中国天文学进入了其顶峰时期,高度发达的经济支持著天文学的发展。大型天文仪器的使用(如苏颂的水运仪象台)展示了中国人的超凡技术,数据的精度亦提高到和现代数值相差无几的惊人程度。 4.明朝开始,中国天文学学开始进入停滞时期。由于明清两代的锁国政策,中国开始对外封闭,不利学术交流。明朝禁止私人编历显示了中国的学术自由

文档评论(0)

vcbs055 + 关注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