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 (三)》 , 第272页 提要 自然作为中国古典文艺学的重要审美范畴,其源头在老庄。在 老庄的哲学观念中,处处表现出对自然推崇构思想,因此,老庄之道 被后人尊为自然之道。 者子的“道法自然”的观念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恐怕不能单独 从字面意义上末理解。老予以道为大,以自然为天,具有无穷的寓 意。后来,庄子忠实地继承7老子的思想,他对三赖的图释就表达7 对自然的无限推崇。 双代初期具有代表意义的思想是元气自然论,其影响不仅是道 家,而Ja还有儒家。《淮南子)充分地发挥了元气自然论的哲学内涵, 震撼了整个汉代。 作为一种审美的理想,自然这一美学观念的真正确立是东晋大 诗人陶渊明‘,他以自己的文学实绩向世人展示了自然的美学价值, “平淡自然”成为后人对他的最高赞赏。 刘锯在剖析自然的内涵时曾这样说过:“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 明.自然之道也。”又说:“龙风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 色,有途画工之妙,草木责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n 这就说明,自然是情感的自然而然的流露,其不借助于外在的修饰,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后来,钟联在进行文学批评时倡导一种“自然 英旨”的审美范式,一方要求诗要追求自然,另一方面也要求华美。 他在评价颜延之时,借用了汤惠休的评语:关蓉出水。极形象生动。 《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 (三)》 , 第273页 这一评价放大诗人李白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一种权高的审美追求。 陶渊明的意义从末代起才得到真正的认识。由梅尧臣、欧阳修 等人对平淡的推崇联系到陶渊明,苏拭对陶诗大加赞赏。他说:“所 贵乎枯话考,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洛而实美,渊朗、于厚之流是也。”他 推崇文章的“随物赋形”,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对引导文风的 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理论家们广泛运用这一标准评价 其他诗人.如李由、杜甫、韩愈等,大大丰富了自然的理论内涵。 元明批评家将自然与理、法相联系,为自然的审美范式找到7一 个新的视角,值得借鉴。吴改云:“理到气昌,意精辞达,如星灿云栏. 如风行水流,文之上也。”黄于肃说:“意既立,必须得句。句有法,当 以妙悟为上。第一等句,得于天然,不待雕琢,律吕自谐,神色兼备。” 他们在评述历代诗人时,眼界似更开阔了一些,在一定程度上,丰富 T自然的美学内涵。 洽人以较为清醒的眼光审视前人,一方面推崇自然,另一方面讲 究法度,讲究精雕细刽。如王又华云:“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 琢中来便率意无味。”但又有人反对文章雕琢,认为自然就是“不雕 琢、不假借、不等色相、不落言签也”。(沈样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些都有利于自然这一审美观念的深化c古人对自然的认识呈现着 多元化的趋向。中国古典文艺学的观念往往就是在多元化的发展中 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质。 太L,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豫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 由其贵有,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先案) 老子《老于>十七章.据中华书局版朱谦之《老于校释》本 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1h有四大,而下处一。人法地,地法 天法道,道法自然。 (先案) 老子《老于)二1.K章,据中华书局距朱谦之《老子校释》本 《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 (三)》 , 第273页 这一评价放大诗人李白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一种权高的审美追求。 陶渊明的意义从末代起才得到真正的认识。由梅尧臣、欧阳修 等人对平淡的推崇联系到陶渊明,苏拭对陶诗大加赞赏。他说:“所 贵乎枯话考,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洛而实美,渊朗、于厚之流是也。”他 推崇文章的“随物赋形”,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对引导文风的 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理论家们广泛运用这一标准评价 其他诗人.如李由、杜甫、韩愈等,大大丰富了自然的理论内涵。 元明批评家将自然与理、法相联系,为自然的审美范式找到7一 个新的视角,值得借鉴。吴改云:“理到气昌,意精辞达,如星灿云栏. 如风行水流,文之上也。”黄于肃说:“意既立,必须得句。句有法,当 以妙悟为上。第一等句,得于天然,不待雕琢,律吕自谐,神色兼备。” 他们在评述历代诗人时,眼界似更开阔了一些,在一定程度上,丰富 T自然的美学内涵。 洽人以较为清醒的眼光审视前人,一方面推崇自然,另一方面讲 究法度,讲究精雕细刽。如王又华云:“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 琢中来便率意无味。”但又有人反对文章雕琢,认为自然就是“不雕 琢、不假借、不等色相、不落言签也”。(沈样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些都有利于自然这一审美观念的深化c古人对自然的认识呈现着 多元化的趋向。中国古典文艺学的观念往往就是在多元化的发展中 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质。 太L,下知有之

文档评论(0)

vcbs055 + 关注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