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白血病孩子马秋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黑龙江晨报》整版刊发 一个35岁女人和她的家13岁女儿患10年白血病,夫妻整日站街乞讨筹医药费 /viewthread.php?tid=173529extra=page=1 ? ?? ?家是什么?对于歌者来说,也许是一个温暖的陷阱和一个燃烧的爱情……   对于诗人来说,也许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轮明月。   对于常人来说,也许是深夜守候的那盏桔灯和夜读时搭在肩头的旧毛衣……   而对于35岁的李冬梅来说,家是与丧失劳动能力的爱人靠街头乞讨支撑着的不足6平方米的临时住所,是每天在早市散市时买回最便宜的食物喂养患了10年白血病的13岁女儿和5岁的脑瘫儿子,是对远方身患肺癌母亲和患有乳腺癌婆婆的无限牵挂……   面对巨额医疗费,李冬梅全家人一筹莫展。   这是一个与病魔抗争了十年的家   早晨8点多,尽管阳光明媚,但哈尔滨市北秀街早市散市的人们仍感到冰城初冬的凛冽寒风和彻骨凉意。   满载而归的行人中,两手空空的李冬梅显得瘦小、心事重重。生计的艰辛和岁月的痕迹毫不掩饰地写满了她瘦小略黑的脸。洗褪色的灰色毛衣、冬夏不变的深蓝色条纹裤子,她身上唯一的“亮点”就是那件穿了多年的红色羽绒服。她有点不好意思地向快要收摊的货主寻价。   “请问你这胡萝卜多少钱一斤?”   “啥钱不钱的,我这还剩下将近二斤胡萝卜,你都拿去给你女儿吃吧!”女货主麻利地把胡萝卜装好递给李冬梅。   北秀街早市是李冬梅一家购物的首选。日子久了,早市上的货主们也多多少少地知道她的境遇,大家都力所能及地伸手帮她一把。   “胡萝卜3毛钱一斤的时候,摊主每次都不收钱,现在胡萝卜涨到一块五二斤,不能不给人家钱,谁都不容易。”李冬梅边说边给货主留下了一块钱。   “现在牛肉都15块钱一斤了,哪有一次买3块钱牛肉的,人家知道我家里困难才卖给我的。”李冬梅拎着东西,边走边说,“等早市快结束的时候来买东西能便宜不少!”   一斤大米、4个馒头、3块钱的小块牛肉和1块钱的木耳,总价8块钱的食物,是李冬梅一家两天的伙食。自从10年前查出女儿患有白血病之后,每一分钱的花销李冬梅都斟酌再三。   回到临时住所,李冬梅开始忙着熬粥,大米粥的香气混杂着药味充斥着这个不足6平方米的小屋。两张木质的单人床拼接成的一张双人床占据了屋子大部分空间。虽然已经入冬,但是床垫上也只有张薄被,最下面的一床旧被本来白色的被面已经发黄。最上面的淡黄色被面也已经洗得有些褪色了。剩余的空间全部被大大小小装满中药的布口袋堆满。   一个10多岁、戴着口罩的小姑娘正给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穿衣服。这个小女孩就是李冬梅患有白血病的大女儿马秋娜。和其他同龄的孩子相比,这个一米六的13岁小姑娘显得柔弱得多,从她身上看不到同龄孩子的活泼与朝气。取而代之的是与她小小年纪极不相符的成熟与稳重。在淡蓝色的口罩衬托下,她的脸色显得更加苍白,看不到一点血色。   李冬梅原本住在海伦市永富乡东富村,丈夫马富在外打工,很快就用赚来的钱买了一辆农用车,生活快乐美满。1995年,女儿马秋娜出生,一家人沉浸在天伦之乐的幸福中。但这种幸福却如同昙花一现般短暂。   在小秋娜3岁那年快要过年的一天,小秋娜突然流起了鼻血,李冬梅赶紧和丈夫抱着小秋娜到镇上的医院看病,经过简单处理后,新年的快乐让一家人很快淡忘了这件事。然而从那以后,小秋娜就经常流鼻血,而且变得越来越安静,脸色一天比一天差,不祥的预感涌上李冬梅的心头。   写着“白血病”三个字的哈医大二院诊断书打碎了这个家庭短暂的幸福。1998年深冬,李冬梅一家踏上了给女儿治病的漫漫征途。   白血病治疗时间长,花费巨大,李冬梅和丈夫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卖掉了家里一切值钱的东西,但仍杯水车薪。为了挣钱,爸爸马富抢着去干工地上没人愿意干的重活累活,最终腰部损伤失去了劳动能力。   几年下来,小秋娜的病情没有控制住,还欠了别人10万多元的债务。为了让女儿得到更好的治疗,也为筹集一些看病的钱,一家人来到了哈尔滨,以乞讨为生。   这是一个不得已而乞讨为生的家庭   早上9点,忙活完一家人的早餐,看着小秋娜喝完药,李冬梅和丈夫马富匆匆地啃了口馒头,就带着各种证明文件走出临时住所,开始了一天的筹款。   马富来到建设街红博地下商场的入口处,把各种材料的复印件摆在地上。旁边一些拉脚的人看到马富来了,便你一元我两元地将钱投进捐款箱。   常年在建设街拉脚的张先生说:“他在这都一年了,各种材料我也看了,是真的。每次看见他过来,我们这些拉脚的都捐个一块两块的,虽然不多,却是一份心意。带着一个白血病的孩子不容易,还坚持了10年,更是难得。”   一个在一旁发传单的小女生看完求助信后,也将5元钱投入了捐款箱。   马富感谢大家的帮助,心里也惦记着红军街的李冬梅。   红军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李冬梅带着病历、身份证等材

文档评论(0)

fohj72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