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中“量体裁衣”及“对症下药”.doc

诗词教学中“量体裁衣”及“对症下药”.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词教学中“量体裁衣”及“对症下药”

诗词教学中“量体裁衣”及“对症下药”   摘要:用典诗词的教学中尝试引入“事象”概念,突破意象、意境等概念对用典诗词解读的束缚,从理解诗义、清晰诗技,进而感知诗情的角度阐释用典诗词,同时也为这类诗词教学提供一种新的尝试 关键词:用典诗词;教学策略;事象 诗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大的比重,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诗词的鉴赏,要穿越语言层面,深入感知情感,达到情感共鸣,这是最基本的诗词解读思路。由“意象”“意境”的分析开始,抽丝剥茧,最后达于情感的感知与共鸣,此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读策略,却难为圭臬,至少不能含混地将之奉为圭臬 诗词解读策略的有效性依托于作品的情感表达形式,即抒情方式。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情感直白外露,情绪指向清晰,易于感知把握。间接抒情是借外物来含蓄婉转地表达内心情绪。所借是景,便为借景抒情;所借为物,则为借物抒情,亦可称为托物言志;所借为他人之事之言,则是借事抒情,亦称用典、用事。借景、借物抒情较为类似,都是借外在物象来使内在情绪含蓄婉转地流露,达到既宣泄又不露骨的文学效果。相对而言,借事抒情的用典诗词则有所不同,在其情感的抒发机制上有其独特之处 意象与物象有着天然的关联。意象与作者同场存在,接受作者的感性观照,也就是或“观”或“窥”或“所见、所闻、所感”后的情感灌注。意象是经过作者加工、完成情感蕴藉的外在物象。无论是借景抒情中的“景”还是借物抒情中的“物”都是经过所见、所闻、所感的主体观照,是决然的意象。对此二类,意象可谓是“量体裁衣”“对症下药”的有效突破口,“意象―意境―情感”更不失为一种绝妙的诗词解读策略 借事抒情,如《文心雕龙》“用典”之“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所言,它是借前人的事或言,依托于事件整体来进行类比寓意,表达用事者当下的情感心态。这里,用典和引用(化用、套用)还是有区别的。引用所用均是前人词句,是借对前人词句及其中情绪的直用或改造来抒发自身情感。用典则侧重的是前人之事或前人言后之事来“据事以类义”。它们之间存在着引用借“情”言情和用典借事抒情的不同。用典之典,在前人事与言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关系事件展开的事物,如《锦瑟》“庄周晓梦迷蝴蝶”之蝴蝶与“望帝春心托杜鹃”之春心、杜鹃等。无疑它们都具有物象的特征,属于象的范畴。不过它们又只在其历史事件中存在,脱离事件后它们的自身意义急速衰减,难复事件中的意义之丰富。它们对于所借事件的呈?F起到关键性作用,但囿于历时性因素影响,借事者难以穿越时光对其进行当下在场的感性观照,将其列入意象的范畴则有不妥之处。如果这类诗词包含的物象难入意象范畴,却依然从“意象―意境―情感”角度进行解读,进而展开诗词的教学,教学策略很难说做到“量体”“对症”,教学思路自然有些南辕北辙,所呈现的教学结果更有点缘木求鱼 《叶嘉莹说诗讲稿》中指出象应有自然界的物象,亦兼有人事界的事象 。此论是一个有益的启示――借事抒情中典事涉及的物象,并非意象,而只是关涉人事界事件丰富呈现的事象,是事件叙述的关键点。这里所讲的事象涵盖杜甫《悲陈陶》中“孟冬十郡”(地点)“良家子”(人物)等;同时,典事中自然物象,如《锦瑟》中的蝴蝶、春心、杜鹃等也归之于列。这些自然事象更多的构成了事件中的自然环境,对于激发用事者的情绪具有重要意义。对事象的重新定位,在为用典诗词解开意象束缚之外,也展示出了这类诗词教学解读新的策略维度 诗人之所以借用典事抒情,关键是今人所遇之事于前人典事的相似性,包括宏观层面的家国命运的相同,如刘禹锡的《乌衣巷》;微观层面的个人遭际的相似,如辛弃疾的《永遇乐“尚能饭否”,重要事象如蝴蝶、春心等,必然与作者境况遭遇有着某种相似之处。这种古之典事与今之作者的相似性有两种不同的表现。一种是境遇的同向相似,跨越时间的相遇催生一种同病相怜之感,并借此来表达内心的婉转情绪,如李商隐与庄周都执迷于某种东西而无法超脱;另一种是异向相似,二者的宏观境遇相似,比如都胸怀抱负,求取功名,但微观境遇却天壤之别,并借这种差异抒写心中委曲,比如《登幽州台歌》中古之燕昭王求贤与今之陈子昂不遇的鲜明对比。无论那种情况,都是“援古以证今”,古为今用,事为我用,借前人事迹写个人心曲。在表现技巧方面,往往会用到“比”的手法。对于同向相似的典事,作者往往以类比之法予以勾连,借他人之不幸抒己身之悲情。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句,正是借南朝宋将檀道济被冤杀时“乃坏汝万里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的遗事,抒发自己不遇之愤。对于异向相似的典事,作者则往往用对比之法处理,比如燕昭王与陈子昂同登幽州台,但一者求贤若渴,一者怀才不遇,故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叹,对比鲜明而情感寄寓展露无遗 明确这些之后,用典诗词的教学解读策略也便逐渐清晰起来。既然典事与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