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本植物组织培养及其现状.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及其现状 WOODY PLANTS TISSUE CULTURE AND ITS RECENTLY SITUATION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意义 1、植物组织培养概念(concept) 1、狭义概念: 指对植物体组织或由植物器官培养产生的愈伤组织进行培养直至生成完整植株。 2、广义概念: 无菌操作分离植物体一部分(即外植体 )接种到培养基,在人工条件下培养直至生成完整植株。 生物技术中的一个基本技术 1、植物组织培养概念 1、植物组织培养概念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2.相关名词 三、植物组织培养的类型 2.根据外植体分类 五、组织培养发展历史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1902年Haberlandt首次进行离体细胞实验,发 表了“植物离体细胞培养实验”报告; 1934年White由番茄根建立了第一个活跃生长的 无性系,第一次器官培养; 1939年White、Gautheret和Nobecourt愈伤组织 培养实验成功,第一次进行细胞/组织培养; 1957年Skoog和Miller提出了有关植物激素控制 器官形成的概念,通过改变培养基中生长素和 细胞分裂素这两类生长调节物质的相对浓度可 以控制器官的分化; 六、组织培养步骤 ? 六、组织培养步骤 ? 六、组织培养步骤 ? 七、影响木本植物器官发生的主要因子 ?1、基因型与外植体 2、培养基与激素 八、木本植物组培中的主要问题 1、褐变 2、玻璃化 培养物的嫩茎、叶片往往会呈半透明状,呈水迹状,这种现象通常称为玻璃化。 3、生根困难 九、组织培养的应用 1、快速繁殖苗木 快繁方法: ◆茎尖、茎段、鳞茎盘培养产生腋芽; ◆根、叶等培养产生不定芽; ◆愈伤组织诱导产生不定芽等。 2、获得无毒苗木 采用微茎尖组织培养可以得到无病毒苗木。成为解决病毒病危害和品种退化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利用茎尖培养可解决马铃薯种薯、甘薯、大蒜退化问题。 十、现状 目前全世界通过组织培养能再生的植物种类已有130个科,1500个种,其中木本植物达两百余种。 美国1978年已经开始用火炬松优树的组培苗进行小面积造林。如1983年,美国布里格斯苗圃就有了每年可生产100万株组培苗的规模。 新西兰林业研究中心用组培方法生产辐射松优质苗,达200万株左右。 荷兰也能大量生产栎树和其他硬阔叶树的组培苗。此外,德国、加拿大、巴西等在三倍体山杨、云杉、杨树、桉树等树种的组培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使林木组织培养的苗木进入工厂化和实用化的阶段。 十、现状 我国进行组织培养和试管繁殖的植物总计445种,(木本150种,花卉139种,药用植物53种,园艺植物29种,谷类和豆类44种,其他16种),已形成规模化生产的有50~60种。 在林木组织培养方面先后分别有杨属、杉木、马尾松、泡桐、桉树、落叶松、火炬松、湿地松、马褂木、柚木、和桑树等树种从器官、茎尖、成熟胚、花药和愈伤组织诱导成苗。 自1983年国家实施“六五”林业科技攻关计划以来,我国的林木组培苗研究已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化大生产,其中,进入工厂化快繁的树种有葡萄、猕猴桃、大岛樱、钻天柳、中华猕猴桃、毛白杨、巨尾桉、泡桐、杉木、松树、刚果12号桉、东门桉、湛江6号桉等,为我国的林业科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大田移栽和生长 - 400 96 556 - 990 - 370 170 - - 37.3 27.8 6.2 22.3 8.6 - 0.25 0.25 - 100.0 1.0 0.5 0.5 2.0 2.0 190 165 44 640 240 860 - 370 170 - - 37.3 27.8 6.2 22.3 8.6 0.15 0.25 0.25 0.02 100.0 1.0 0.5 0.5 2.0 2.0 1900 1650 440 - - - - 370 170 - - 37.3 27.8 6.2 22.3 8.6 0.75 0.25 0.25 0.02 100.0 1.0 0.5 0.5 2.0 2.0 1000 - 150 - 200 - 300 250 - 90 30 37.3 27.8 3.0 10.0 3.0 0.75 0.25 0,25 0.25 10.0 1.0 0.1 0.1 2.0 2.0 KNO3 NH4NO3 CaCl2·2H2O Ca(NO3)2·4 H2O (NH4)2SO4 K3SO4 KCl MgSO4·7 H2O KH2PO4 NaH2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