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篇名医方考.doc
篇名医方考
书名:医方考
作者:吴昆
朝代:明代
年份:公元1584年
目录
篇名序
属性:上医治未病,方无尚也,垂经论焉。经论,医之奥者。中医治已病,于是乎始有方。方 ,医之粗也,非其得已,视斯民之疾苦,故因病以立方耳。季世人,知医尚矣。习方,其简 也。穷经,其烦也。乃率以方授受,而求经论者无之。舍斯道之奥,宝斯道之粗,安望其术 之神良也!余年十五志医术,逮今十有八稔,惧辱医名,蚤夜遑遑,惟经论是 ,不敢自是, 游 之方,犹弗达也。弗明方之旨与方之证及诸药升降浮沉、寒热温平、良毒之性,与夫宣、通、 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反正类从之理,而徒执方以疗病,恶能保其不殃人乎? 乃为之悯恻,取古昔良医之方七百余首,揆之于经,酌以心见,订之于证,发其微义,编为 六卷,题之端曰《医方考》。盖以考其方药,考其见证,考其名义,考其事迹,考其变通, 考其得失,考其所以然之故,匪徒苟然志方而已。君子曰∶夫夫也,弱龄谫陋,轻议古人,
则昆有罪焉尔。世有觉者,触目而疵之,从而可否之,吾幸吾之得师也。游艺者,玩索而惜
之,存而左右之,吾幸吾之朋与也。如山野之陬,湖海之远,求良医而不速,得开卷检方,
能究愚论而斟酌自药焉,则吾济人之一念也。或者尚论千古,末张、孙而本轩、岐,劣群方
而优经论,则孟轲氏所谓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矣,安用夫斯籍之赘也!
\x皇明万历十二年岁次甲申孟冬月古歙吴昆序\x
目录卷一
篇名中风门第一
属性:叙曰∶风者,百病之长,得行天之象,故其发也暴。然上世论风,主于外感;乃河间主
火,东垣主气,丹溪主湿,而末世之论纷然矣。今考名方二十三首,为风,为火,为气,为
湿,皆时出而主之,初不泥于一说也。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乌梅擦牙关方
属性:病患国中风筋急,口噤不开,便以铁物开之,恐伤其齿,宜用乌梅肉擦其牙关,牙关酸
软,则易开矣!此酸先入筋之故也。其有中风证而口开不噤者,筋先绝也,不治。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稀涎散
属性:猪牙皂角(四条,去果皮,炙) 白矾(一两,枯)
共为末,每进三字,水下。
病患国中风,暴仆,痰涎涌盛,此药与之,频吐涎沫,壅塞少疏,续进他药。
清阳在上,浊阴在下,则天冠地履,无暴仆也。若浊邪风涌而上,则清阳失位而倒置矣
,故令人暴仆。所以痰涎壅塞者,风盛气涌而然也。经曰∶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
标,后治其本。故不与疏风补虚,而先为之吐其涎沫。白矾之味咸苦,咸能软顽痰,苦能吐
涎沫;皂角之味辛咸,辛能利气窍,咸能去污垢。名之曰稀涎,固夺门之兵也。师曰∶凡吐
中风之痰,使咽喉疏通,能进汤液便止。若攻尽其痰,则无液以养筋,能令人挛急偏枯,此
大戒也!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通顶散
属性:藜芦 生甘草 川芎 细辛 人参(各一钱) 石膏(五钱)
共为末。
病患国中风,不知人事,口噤不能开,用此药一字,吹入鼻中。有嚏者,肺气未绝,可
治。
中风,不知人事,病则急矣。以平药与之,不能开其壅塞,故用藜芦与人参、细辛相反
,使其相反而相用也,肺苦气上逆,故用石膏之重以坠之,甘草之平以缓之;乃川芎之用,
取其清气利窍而已。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苏合香丸
属性:沉香 青木香 乌犀角 香附子 丁香 朱砂 诃黎勒 白檀香 麝香 荜茇 龙脑
白术 安息香 苏合油(各二两) 薰陆香(一两)
病患国中风,喉中痰塞,水饮难通,非香窜不能开窍,故集诸香以利窍;非辛热不能通
塞,故用诸辛为佐使。犀角虽凉,凉而不滞;诃黎虽涩,涩而生津。世人用此方于国中之时,
每每取效。丹溪谓辛香走散真气,又谓脑、麝能引风入骨,如油入面,不可解也。医者但可
用之以救急,慎毋令人多服也。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许胤宗黄防风汤熏蒸法
属性:许胤宗者,唐时常州义兴人也,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柳太后感风不能言,脉
沉而紧,胤宗曰∶口不下药,宜以汤气蒸之,令药入腠理,周时可瘥。遂造黄 防风汤数十
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次日便得语。由是超拜义兴太守。昆谓鼻气通乎天,故无形之气,
由鼻而入,呼吸传变,无处不之。黄 甘而善补,得防风而功愈速,驱风补虚,两得之矣。
自非胤宗之通达,不能主乎此法。医者能善用之,则亦可以治乎今之人矣!
目录卷一\中风门第一
篇名二陈汤
属性:半夏(姜制)、陈皮(去白)、白茯苓(去皮,各等分)、甘草(炙,减半)
风盛痰壅,既用稀涎等药开其气道,续以此方主之。
风干于脾则痰壅,然痰之生,本于湿,半夏所以燥湿也,茯苓所以渗湿也,湿去则痰无
由以生;痰之为患,本于脾虚气滞,甘草所以补脾也,陈皮所以利气也,补脾利气,则土又
足以制湿,而痰且无壅滞矣。此二陈之旨也。名曰二陈,以橘、半二物贵乎陈久耳。正考见
痰门。
目录卷一\中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