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司法实践中协议赔偿对缓刑适用的影响及对策.docxVIP

简论司法实践中协议赔偿对缓刑适用的影响及对策.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论司法实践中协议赔偿对缓刑适用的影响及对策

简论司法实践中协议赔偿对缓刑适用的影响及对策  论文摘要 在我国,缓刑制度尚处逐步完善阶段,也需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进,本文拟从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通过和解或是调节与被害人或其家属达成赔偿协议,赔偿其经济损失这一情形对缓刑适用的影响、利弊得失为切入点,探讨现阶段缓刑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完善。  论文关键词 司法实践 协议赔偿 犯罪嫌疑人    一、司法实践中,协议赔偿与适用缓刑两者关系存在错位,协议赔偿对缓刑适用的影响被不合理的放大  损失得以赔偿不仅能使被害方的情绪得到平息,社会矛盾得到缓解,有利于我国刑罚安抚被害人目的的实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刑事案件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四条明确规定,被告人已赔偿被害人物质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同时通过和解或调节与被害人或其家属达成赔偿协议,积极主动的赔偿被害方经济损失亦被告人悔罪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考量适用缓刑的重要因素,但具体到一个案件的被告人是否适用缓刑,需要综合各个因素加以考察,已赔偿即非适用缓刑的充分条件亦非必要条件,协议赔偿并不意味着必然适用缓刑,同时未赔偿并不妨碍缓刑的适用。但目前,协议赔偿与适用缓刑两者的关系存在错位,协议赔偿对缓刑适用的影响被不合理的放大。  二、协议赔偿与适用缓刑两者关系错位的原因分析  1.盲目追求调解结案率导致协议赔偿对缓刑适用的影响被不合理的放大。在“和谐司法”的背景下,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各地法院加强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调解力度,诚然,能够使被害方能够与被告人达成调解协议,甚至是谅解被告人的行为,有力于弥合破损的社会关系,但盲目追求调解结案率致使有些基础法院纷纷出台内部规定,规定对于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在法官主持调解下双方达成协议并履行的,在考核时一个案件可以折抵两个案件以提高法官调解得积极性,提高调解结案率,这些内部规定极有可能异化为法官为了盲目追求调解结案率,将适用缓刑作为达成调解协议的筹码,从而导致协议赔偿对缓刑适用的影响被不合理的放大。  2.适用缓刑条件的规定过于原则、难以操作,而是否赔偿作为适用缓刑的条件容易掌握。《刑罚修正案八》出台之前法官需根据被告人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对其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才能适用缓刑。而对于如何判断“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法律未做正面规定,只是排除性的规定了累犯、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是否适用缓刑完全由人民法院做出决定,由于“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法官为稳妥起见,会选择最简单、直观的判断标准,相对于用人单位不切实际地证明被告人表现良好等虚无飘渺的因素而言,“是否赔偿被害人损失”因其简单直接、易于判断,自然成为决定是否适用缓刑的首选。虽然《刑罚修正案八》进一步完善了缓刑适用的标准,但依旧比较原则,司法实践中还是存在这个问题。  3.对“悔罪表现”的认识存在误区,将赔偿等同于“悔罪”。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仅是悔罪表现考虑的因素之一,然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被告人积极赔偿就具有悔罪表现,没有赔偿就不具有悔罪表现。现实中有多种因素影响赔偿,如被害人所要赔偿数额过高、被告人赔偿能力不足、外地被告人赔偿相对不便捷等等,并且现实中主动履行赔偿义务的主体往往是被告人的家属而非被告人本身,即使赔偿了被害方得经济损失也不足以体现被告人悔罪与否,可见悔罪表现的判定是复杂的认知过程,实践中还需要在具体案件中分情形具体考察,不能盲目的将赔偿被害方经济损失等同于具有悔罪表现。  三、协议赔偿与适用缓刑两者关系错位引发的不良后果  1.容易造成社会的错误示范,降低刑罚的社会威慑作用。赔偿与适用缓刑两者关系的错位可能会使民众产生有钱人不怕犯罪,即使犯了罪也可以通过赔钱方式而获得缓刑的错误认识,从而降低刑罚的社会威慑作用;这种思想也会使得加害人有恃无恐,认为只要有钱即可逃避或减轻制裁,极易使其犯罪欲望死灰复燃,对社会安定造成威胁,同时也容易让审判的天平不自居的倒向金钱,被告人是否有钱无形中成为了判定其承担法律责任轻重的因素。  2.经和解或调节达成赔偿协议过程中不尽公平,错误的将“自愿即公平”这一民事领域的原则适用于刑事案件。目前我国关于协议赔偿并没有统一标准、没有赔偿上限的约束,完全基于双方自愿,作为犯罪的直接受害者,犯罪给被害人带来的消极体验可能左右被害人的情绪,被害人可能出于报复的目的提出苛刻的要求,或是在利益驱使下漫天要价,强加给犯罪人超过其犯罪严重程度和承受能力的条件,加害方出于免受监禁刑的考虑,被迫同意被害方的赔偿要求由此达成的协议的正当性值得考究。  同时,被害人部分地拥有决定加害人命运去向的巨大权力,加害人及其社会关系网络就会想方设法谋求协议的达成,如威胁、引诱、说情等,实践中会遇到被告人以金钱为筹码换取被害人或其家属的谅解书,被害人一方因

文档评论(0)

zsmfj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