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媒》杂志:《新京报》一周年启示录朱学东喻乐 2004年12月03日09:39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当国内著名导演冯小刚应《新京报》之邀到报社去参加活动时,他被报社简陋的办公环境吓了一跳:“真没想到《新京报》是在这种条件下办出来了的。”没有金属质感的电梯,没有瓷砖铺就的地面,没有宽敞明亮的会客室,甚至连社长办公室也不过方寸之间。在北京,当年的《生活时报》转型成为《新京报》是何等引入侧目的大事,但平心而论,当年《生活时报》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办报的,如今《新京报》就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办报的,也许还更差。这里无疑是我们走过的综合性日报社中最陈旧最简陋最朴素的报社——这与《新京报》让人耳目一新的版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然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在这狭窄的过道上、拥挤的办公平台里,新京报人无怨无悔地用铅字阐释着什么是新锐,什么是激情。对他们而言,将一生中最深刻的足迹踩在老光明日报社从一楼到八楼的楼梯间,是一次达成梦想的旅程。 在《新京报》百日纪念特刊上写着“一百天、一百年”,这是一个口号,也是一种态度。在总编辑杨斌的记忆中,冯小刚说了很多话,其中有一句让他刻骨铭心的。“过去有的报社在草创时也很艰苦,办成功后迁进了豪华写字楼,办报环境好了,产品却一天不如一天,越办越差了。”冯小刚说出的是一种成败哲理,“艰苦奋斗、不骄不躁”这八个字念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杨斌是《南方都市报》里第一批抵达北京的人员之一,他记得去年8月23日刚到北京井将行李往宾馆一放,投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中。当时的七楼一部分是内部招待所,另一部分租给了其他公司办公,大厅的柱子上拴着很多绳子,晾着住户的衣服和毛巾,四处是乱糟糟的一片。八楼是原《生活时报》的办公场所,天花板上很多地方漏水,有的地方已被沤烂,成块的墙灰往下掉。“当时顾不得那些,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十几个平米的办公室里办公,一间办公室里放着十多张桌子,大家都很忙碌,却都很快乐,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件影响中国报业的大事。”事隔一年,让杨斌最为害怕的事情被冯小刚这个业外人士一语道破:“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在《新京报》了,谁来坚持《新京报》的理想?”正如社长戴自更所说:“我们要将《新京报》办成一张新型时政类都市报纸,而实现这一伟大理想也许需要好几辈人不懈的努力,从现在直至将来。” 上篇伟大的城市需要一份伟大的报纸 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报业市场日益成为全国报业巨头的角力场。中央大报、综合性日报、专业性报纸近300家报纸在这片平面广告盘子高达几十亿的市场上你争我夺,这个市场因为竞争的需要而日益产业化、规模化,也越来越信奉达尔文主义,整顿与淘汰、兼并与重组越来越成为北京报业的主旋律。若干年前,一位资深报人见到《京华时报》的恢弘之势时曾发出的感慨:“未来的北京,将是优质都市报和优质主流财经报最先聚集的地区。”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当作一次预言,也可以当作对城市与报纸之间关系的一次判断。今天,《新京报》终于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局面。 1851年9月18日,享利·雷蒙德在纽约出版了第一期《纽约时报》,售价一美分。150年之后,每日出版的《纽约时报》有80—100个版不等,分成四叠,周日版达300版左右。该报历史上版数最多的一次是出版了1000多版,重达3磅之多。1785年,《泰晤士报》在伦敦舰队街创办,它是英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一向以消息准确、社论严肃闻名。该报现在每天40版左右,发行量维持在80多万份。1874年,日本人子庵峻在东京创立了《读卖新闻》,该报号称日本最大的报纸,从1994年5月起,发行量突破1000万,在日本家庭平均普及率达到22%,每天出版近300版。 100多年来,纽约人在《纽约时报》上看到了美国的崛起。同样,东京人在自己的报纸上看到了日本在全球经济力量的轻重变化,伦敦与《泰晤士报》、巴黎与《世界报》、华盛顿与《华盛顿邮报》、洛杉矶与《洛杉矶时报》、新加坡与《联合早报》……这些世界著名城市往往与它们所在地的一份厚重的报纸紧密联系在一起。“日益向世界性都市迈进的北京,国民财富正在不断积累,她越来越需要一份厚重的报纸,孜孜不倦地讲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2003年11月11日,《新京报》创刊成为一份严格意义上的厚报,意味着重量和严谨,同时也意味着轻松与愉悦。我们希望《新京报》能见证一个伟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在回答为什么会出现《新京报》这样一种报纸形态时,报社社长戴自更特别提醒记者一定要将《新京报》放在时代背景下去理解:“《新京报》的目标是要成为北京人的新闻主干道。正是因为《新京报》是为北京而生的报纸,所以它才能如此健康地存活下来。” 杨斌在解释他理念中的厚报时,向记者描述了六个标准:“厚报首先要做到信息量大,具有普通专业报纸所不具备的巨大信息含量,要成为名符其实的新闻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