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人文历史故事.doc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宋的人文历史故事

北宋的人文历史故事 篇一:北宋的人文历史故事 宋太宗赵光义(匡义)也是历史上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决心完成哥哥宋太祖赵匡胤未完成的事业,使国家得到统一。 公元978年5月,吴越王钱俶向宋朝俯首称臣,献出领地,取消国号。至此,南方割据势力全部铲除,宣告统一。 第二年开春,宋太宗马上将进军的矛头直指北方,他亲自挂帅出征,兵分四路,攻打北汉。他吸取太祖前一次失败的教训,预料到辽国契丹军队一定会支援北汉,所以就分出一支人马抢先攻占了太原北面的交通要道忻州(今山西忻县)以北一个叫石关岭的地方。当宋军进攻北汉太原时,果然辽军前往驰援。由于宋军事先占据了石关岭有利地形,且又是以逸待劳,因而打败辽国援军,使北汉都城太原完全陷入宋军包围之中。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困境中,北汉国主刘继元只好束手投降。 刘继元手下有一名叫刘继业的大将,是位武艺高强且又忠贞刚强的人,宋太宗对他早有耳闻。见他来降,太宗十分高兴,立刻取消北汉赐姓,恢复杨姓,赐单名一个业字,并封杨业做了左领军卫大将军,派他继续领兵驻守边境。 杨业(?-986年),本名重贵,又名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北)人。其父杨信为“麟州土豪”,后汉时,“自为刺史”,臣附于后汉、后周。杨信有二子,长子重贵,次子重训。 杨继业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武艺高强,名震关内外。二十多岁时,便入仕太原北汉世祖刘崇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北汉帝刘承钧时赐姓刘,改名刘继业。那时,宋太祖已经建立大宋王朝,全国统一大局已定。杨继业便向北汉皇帝提出了“奉国归宋”的建议,遭到反对。在这种情况下,杨继业并未自行投宋,而仍是舍命保卫北汉政权。后来,北汉刘继业战败投降,杨继业还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早就听说杨继业是一员勇将,十分爱惜,便派北汉亡国皇帝的亲信前去劝降。见到皇帝派来的劝降使者,杨继业悲愤地大哭了一场,投降了宋朝。宋太宗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他驻守于代州,并于雁门保卫战中多次将契丹击破,屡立战功,契丹人给杨继业起了个外号,叫做“杨无敌”。因此便就有了后来契丹人一见到杨继业的军旗,就立刻退兵的轰动名声。(张原野) 篇二:北宋的人文历史故事 ||知道我写写一篇文章,是发生在宋朝的一个故事,但是我对北宋的一些文化缺少一些认识,我在写作时也许会用到一些历史的知识。如果有人能在我需要的时候帮助我,我很感激。愿意帮助我的人,请留下你们的QQ号,十分感谢!!!!让我可以有不懂的问题时问你们,谢谢 !!!! 我有更好的答案 分享到: 按默认排序| 4条回答 4 分钟前热心网友历史可以看宋代史书 北宋的文化: 一,苏诗与北宋文化的议论精神欧阳修《镇阳读书》诗云:“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1] 曾巩“议论古今治乱得失贤不肖,必考诸道,不少贬以合世。”[2] 程颐“以天下自任,论议褒贬,无所规避。”[3]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谓“近代诸公”“以议论为诗”。[4] 《宋史》卷173《食货志》序论称:“世谓儒者议论多于事功,若宋人之言食货,大率然也。”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56载:“宋人议论未定,(金)兵已渡河。”“议论”二字,道出了北宋文化精神至为突出的一大特色。 形成北宋文化这种议论精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层次:一,与北宋政府宽宏的文化政策有关;二,与北宋诸帝文化修养高、尊重优容文士有关;三,与文官政治制度在北宋能得以全面确立有关;四,与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并牵制相权而制定的台谏制度有关;五,与北宋为巩固政权而提倡直谏、鼓励议论和大开言路有关;六,与北宋科举制度废诗赋、试策论的改革有关;七,与北宋时期科举考试提供的更加平等自由的竞争机会有 北宋文化的议论精神由北宋文化的核心——宋学发轫,正如陆游所言:“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以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书》之《胤征》《顾命》、黜《诗》之序,不难于疑经,况传、注乎?”[5] 由此扩展,宋人不仅议学问、论经术,而且议时事、论政治;不仅与今人议论,而且找古人争辩。学术、政事、文学,甚至在绘画领域,也折射出这种议论精神。苏轼称论画求“常理”[6];沈括言书画之妙在乎“造理入神”[7];米友仁云:“子云以字为心画,非穷理者其语不能至是,是画之为说,亦心画也。”[8] 等等,曰“常理”,曰“造理”,曰“穷理”,“理”正是北宋文化议论精神的核心命题。这里的绘画之“理”,同苏轼所谓“物一理也”[9] ,同苏辙所谓 “万物同一理”[10]、“万物一理”[11] 一样,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北宋文化的议论精神。苏轼《凫绎先生诗集叙》盛称颜太初诗文“言必中当世之过”[12]、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谓苏轼“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与北宋文化议论精神的脉搏,正是同起

文档评论(0)

1045141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