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区柯克风格 论希区柯克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处理风格.docVIP

希区柯克风格 论希区柯克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处理风格.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希区柯克风格 论希区柯克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处理风格 作者:程然 电影艺术 1998年05期   绪论   艾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世界著名的电影悬念大师,一生拍摄影片等身,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戏剧张力吸引了大批观众,并在电影艺术/技术探索上追求视觉表现形式,以激情充满矩形画框为自己的艺术责任的一代影坛巨匠。   他的影片风格、构造悬念的方法以及对电影手段的娴熟运用,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电影人群,各国影界摹仿希区柯克影片风格的大量片种相继问世。但在这些影片中,形似而神异的平庸之作比比皆是。如何寻找并把握希区柯克的电影作品戏眼(切入点,思考方式)成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并且,有趣的是,希区柯克生前在拍摄悬念片时,很多影片都曾倍受冷遇,理论界的批评家们斥之为“引起简单生理反应(惊悚,恐惧)的剧情片”,轻视其片中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探索,而在电影理论发展迅速的近几十年中,旧的电影观念成为陈词,新的电影观念及思潮风起云涌,人们逐渐发现希区柯克影片越来越显示出其恒久的艺术生命力。精神分析、错位与缺席的在场,双重人格等新的电影分析手段都能从希区柯克影片中挖掘出丰厚的内涵,希区柯克重新被人们津津乐道,其电影魅力,经过时间的考验,再放异彩。   而在本文中将要探讨的,除了对希区柯克电影艺术风格作一努力管窥之外,还想引出一位当今影坛上引人注目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这位天妒其贤,在54岁便英年早逝的当代电影大师,一生致力于人类的精神困境和终极价值的探讨。47岁时,终于以一部《关于杀人的短片》(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夺得当年(1988年)欧洲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和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从而引起国际影坛瞩目。紧随其后,《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 The   Double Life OfVeronique,1991),《三色:蓝/白/红》( Three Colours:Blue,White,Red,1993—1994)系列影片又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轰动。   无疑,基耶斯洛夫斯基算得上是本世纪80—90年代在世界上最具影响的波兰导演。所谓“学我者死,似我者生”,这句齐白石老人的名言正道出艺术上的重复和翻新二者之间的真谛。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十诫》、《三色》等以其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心灵世界的内视与反省以及永远不知情节将何所中止、何所发生的期待效应,奠定了自己影片的独特风格——具有表现主义倾向的纪实性故事片。有评论称“内心隐秘的揭示与悬念的完美结合”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正是推出了这一位“伯格曼遇见了希区柯克”的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   正文   1.悬念技巧之一:巧合与偶然性   悬念,一般被理解为“给观众提供一些为剧中人不知道的线索和信息,在观众猜测其结果时产生的戏剧张力”。作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手段,悬念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戏剧与电影作品当中,它是引人入胜的情节结构最重要的技巧之一,它的叙事功能是使观众对情节的未来发展如骤变、突转等可能性产生极大关心,从而引导、吸引观众(或读者)积极、紧张、激动地参与到故事中来。本章旨在从巧合/偶然性的角度深入探讨、比较希区柯克与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悬念构成上的异同,意在揭示组成悬念的有机因素,消除对悬念的片面理解,从而发现真正与紧张的剧情相关的电影表现手段。   在影片剧作中,巧合与偶然性作为生活中的戏剧化、非理性因素,可以有效地影响影片情节、节奏、发展方向等。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在其大量的影片中,以导演的全知视点,将片中处于困境的主人公所不知道的危情有的放矢地展示给观众,所以当危险步步逼近时,知情的观众就会为不知情的主人公捏出一把冷汗。这里我想引出的是在希区柯克影片中,悬念的构成之一是对“巧合”(及误会)”的运用。以《西北偏北》为例,广告商罗杰在饭店与人商谈;两个间谍正向Waiter询问饭店内有无卡普兰先生(这是间谍组织要除掉的人);罗杰想起打电报的事,起身;Waiter朝罗杰的方向喊了一声“卡普兰先生!”;在这里,巧合引起误认,误认使悬念的构成变得可能——罗杰会不会被间谍误认为是卡普兰而遭到误杀?罗杰继续不知情地朝镜头走来,而知情的观念在悬念的支配下兀自提心吊胆!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相关影片,观者永远难测片中人物的命运变化,那种对生活中的偶然因素(类似希区柯克片中戏剧化的巧合)的悉心捕捉,促成了疏密有致的影片节奏。《蓝色》一片中,朱丽在一次车祸中同时失去了丈夫和女儿,她终日沉浸在丧失的悲痛之中而不愿自拔,其间屡次拒绝丈夫(作曲家)的同事对她的追求并愿与她合作续谱夫曲的意图,但丈夫的同事并不气馁,在电视上公布了相反的消息,这时的朱丽亦坐于电视机前,无动于衷的看着相关的报道。突然,一张相片映入眼帘—

文档评论(0)

1045141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